作为县级基层组织,把握当前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千百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培育新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必须紧紧围绕农民收入增加,因地制宜抓好农业科技调产。我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拿出支持农业科技调产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巩固优质玉米、草食畜、中药材、林果业四大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立足山区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提出了“东扩连翘和烤烟,北上养殖基地建,南抓蔬菜养桑蚕,中强奶牛建茶园,全县核桃搞试验”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扶持发展区域特色高效产业。
同时,我们还采取“院县共建”等多种形式,通过与省林科院、省农科院、山西师大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紧密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实用农业科技研究和实验,采取“引进、试验、总结、推广”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培育农业高效新产业。目前,已经培育出了适宜当地发展的晚花早实优质丰产核桃、高山绿茶、高效畜牧、种桑养蚕、林下食用菌、大棚蔬菜等一批高效农业新产业。仅核桃一项,每年扶持发展一万亩,五年之后全县农民纯收入就可翻一番。目前,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沁河流域自流灌溉农业综合开发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这是建国以来安泽农业最大的调产投资项目。项目完成后,将建成临汾市东西两山最大的蔬菜基地,可直接带动安泽县府城、冀氏两镇七个村的农民调产致富。
培养新农民是推进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一代新型农民来实现。因此,农村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当前,山区农民“盼的是致富,缺的是技术,苦的是没有门路,最需要的是服务”。因此,我们不仅要培训他们外出打工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立足家乡当地资源条件开展创业致富的本领。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农业农林牧结构调整、农工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三个层次都还有很大回旋空间。就大农业结构来说,如果农民的收入结构有60%以上是来自养殖业的话,那么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至少可以比现在增长两倍以上。关键是如何组织发动和实施引导。市场经济是“能人”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更离不开“能人”,培养新农民的重点就是培养更多的“能人”群体。对外出打工的农民来说,他们有相当数量的人最终还是要返回农村的,农村仍然是他们的“根”。他们外出打工不单是挣回了一点点钱,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有的还带回了项目和技术。他们不再“传统守旧”,也不再“安分守己”,他们是思想解放后的新一代“能人”,是新型农民。“想致富、怕投入”是传统农民的一大心理局限,乡村两级组织要及时启迪引导,鼓励他们由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从存款拿息到敢于贷款获利,从家庭生产走向联合经营,从单纯种粮实现转化增值,让传统农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构筑新体制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开锁钥。农村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靠什么?笔者认为,必须靠“合”与“股”(合作经营,投资入股)来解决农民群众的小康问题。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就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开锁“金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资金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为了支持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积极协调信用合作社,抓住全省农村金融系统“支农惠农工程”实施的机遇,县信用社计划年内发放支农信贷3亿元,县政府也计划拿出1000万元贴息资金,专门用于扶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乡村两级干部积极为专业合作社协调所用土地流转,县工商部门主动跟踪服务注册规范,其他涉农部门对口帮扶支援,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了宽松便利的条件。
目前,全县乡村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正在破土而出,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合作社诞生。农民群众按照四自原则:“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觉发展、自我服务”组建自己的合作组织;政府对他们“引导不主导、扶持不代替、帮助不包办、服务不干预”。这种新型经营体制,起步规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稳固的产业支撑,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光明的发展前途(股份公司)。它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三农”的许多难题:诸如土地的合理流转问题,农村专业分工协作问题,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组合问题,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问题,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安全问题,以及农民共同富裕问题等。
关键词:玉米,中药材,连翘,烤烟,蔬菜,桑蚕,奶牛,核桃,绿茶,食用菌,临汾市,安泽县,春笋
山西省安泽县委书记梁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