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综合新闻
京郊阔步迈向现代化
时间:2009-10-21 09:19:16来源:作者:
  目前,北京郊区行政区划为3个近郊区、8个远郊区、2个远郊县,共142个镇、40个乡、3945个行政村。郊区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93%,其中山区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62%。截至2008年底,全市乡村人口为547.4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42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47元。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2006年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更是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形成了城乡统筹共建新农村的良性发展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民社会保障都有了飞快的发展。站在60年的时间跨度上,可以说农民从贫穷走向了富裕、农业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农村从落后走向了文明、城乡从分割走向了融合。
      一、农民从贫穷走向了富裕
      主要表现在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生活质最显著提高三个方面:
      在收入增长方面:从1978年到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6.8倍、突破了10000元大关,同时收入来源更加稳定,工资性收入比例达到了60%,69.55%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就业;农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了1000多倍。
      在社会保障方面:2003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参合率已经达到95.5%;今年实施的《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彻底打破了城乡户籍界限,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和全覆盖,目前参保率已经达到89%;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政策加快落实;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在生活质量方面:2008年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56元,是1978年的41.3倍;农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3.2%下降为2008年的34.3%,达到了国际认可的富裕水平;文教娱乐及服务、交通及通讯支出快速上升;家庭耐用消费品购买和拥有量明显提高。
      二、农业从传统走向了现代
      60年来,首都的农业先后经历了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产业化农业等发展阶段,最终走上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道路,农业基础不断加强、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功能不断拓展。
      在农业基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每公顷耕地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从4.41千瓦增加到13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9%;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自动化,精准业实现了水、肥料等资源的有效节约利用;今年又启动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4年内将投资46.40亿元用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生态服务能力和农田景观服务能力,将123.5万亩农田打造成优质产业田、优良生态田、优美景观田。
      在农业效益方面:2008年粮食生产实现了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的历史性突破,单产达到369.5公斤/亩;肉类总产值达140.52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6.24%;生猪出栏292.69万头、占全市屠宰量的37.4%;肉禽出栏11800万只、占全市屠宰量的77.43%;鸡蛋自产率达到67./7%;牛奶自产率达到62.2%。
      在农业功能方面:都市型现代农业逐步彰显出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功能。在开发生产功能上,着力发展效益更高的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今年上半年全市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34.4万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9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家,共带动本市农户近40万户;在开发生态功能上,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面保护性耕作目标,2008年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冬季作物生态补偿机制,2008年全市农林水的生态服务价值达到了1万亿元左右;在开发生活功能上,涌现出了一批观光采摘农园、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农业,2008年底全市农业观光园达到1332个,民俗旅游接待户达到7793户,全年共接待游客2703.8万人次;在开发示范功能上,20多年来,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600多项,每年新育成各类作物品种400个左右,累计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近3000个。
      三、农村从落后走向了文明
      如今,北京农村和城镇的差距不断缩小,正在逐步走向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首先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从1978年到2008年,农村各业经济总收入增长了39倍,乡村两级集体固定资产从11.39亿元增长到956.04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一二三”变成了“三二一”,郊区经济发展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第二是农村环境焕然一新、生态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今明两年市区两级将投入130亿元集中解决农村街坊路改造及绿化、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等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力度加大,2006年开始实施的“三起来”工程已经真正让农村亮了起来、让农民暖了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了起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首都农村基本实现了“路净、村净、庭院净,山美、水美、田园美”。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有密云、延庆两个县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怀柔等6个区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命名。
      第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乡风更加文明。城乡中小学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2007年农村全部实现了“三免两补”,通过“百对城乡中小学手拉手”等活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和社区文化室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农民艺术节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每年都吸引1000多万人次参与。
      第四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全面实行了“两推一选”,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严格按照《北京市村委会选举工作规程》进行,2007年选民参选率达到94.4%;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创造了“八步工作法”等民主决策制度。截至2008年底,已有7个区县被命名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县”。
      四、城乡从分割走向了融合
      近年来,北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工作机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首先是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理念;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加快一体化进程;最近,市委市政府又提出要站在城乡一体化的高度,重新认识“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发展理念的确立,既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是初步形成了规划引导的发展机制。2006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正在编制畜牧业发展、沟域经济发展等多项规划,规划引导、政策支撑、服务协调、督促检查的发展机制逐步确立,成为科学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
      第三是基本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对郊区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市级固定资产投资中郊区与城区的比例从2003年的2:8调整为2008年的51:49,连续四年超过50%,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第四是初步搭建了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农业投资公司、农业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陆续成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即将正式注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健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经设立,2007年正式建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迅速推开,今年上半年参保农户达到了39.25万户次,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149.24亿元,7月30日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业再保险制度。形式多样的农村投融资渠道为农村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历程,首都的农民、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直接受益的是农村居民、最终受益的却是全体生活在首都的人们,因此非常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与和支持。有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有了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都的新农村会建设得更加美好。(摘自:北京日报)

关键词:中山区,肥料,生猪,鸡蛋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