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新农合 -> 综合新闻
平原县“大村制”破解农村党建难题
时间:2009-11-02 14:06:4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磊
今年以来,山东省平原县抓住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以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的农村合并社区建设,将876个行政村撤并整合为180个农村社区,平均人口由原来每村433人增加到每个社区2138人;撤销833个农村党支部,建立了180个农村社区党支部,目前已按程序选举产生社区村(居)委会58个;“两委”成员减少了近2400名,其中,社区支部书记比原来减少673名。   近日,记者到该县采访,县委书记董绍辉告诉记者,这个被老百姓称为“大村制”的改革,一举破解了村多干部多报酬低、村干部人难选、党组织运转缺经费、村级组织活动无场所和部分干部作风不民主等五大难题,不仅精简了村干部人数,节约了行政成本,而且整合了村级资源,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把钥匙”打开了“五把锁”。   ———破解了村干部人员多、报酬低的问题。村多干部多,村干部报酬少的问题是平原县的一个普遍问题。平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杰介绍,平原县平均每个村只有433人,且干部报酬比较低。自2006年以来,平原县探索建立了“县财政统筹、星级与报酬相挂钩”的报酬发放机制,较好地调动了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但由于县财政资金有限,村庄多干部多,与中央和山东省委关于“村支部书记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要求相比,村支部书记报酬还存在一定差距。推行“大村制”,按照规定,严格审核、审批社区职位、职数,社区“两委”职数最多不超过5人,提高了交叉任职率,减少了专职率,全县社区“两委”成员由原来的3702人,变为1312人,减少了近2400名,其中,社区支部书记比原来减少673名。   由于村干部减少,在用于村干部的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他们的报酬明显增加,社区规模大、工作成绩好、评定星级高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报酬将达10000元,其他干部报酬也将相应增加。农村干部报酬偏低问题的解决,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破解了村小人少、优秀“带头人”难选的问题。推进“大村制”,促进了村庄规模扩大,为放宽视野、选拔高素质农村“带头人”创造了条件。在选任标准上,该县围绕“一好双强”要求,提出了“爱家爱乡、致富有方、守法经营、办事公道、群众公认”和45岁为主体、学历高的优先等具体标准;在选拔渠道上,坚持打破地域、身份和职业界限,重点从民营企业厂长经理、致富能人、机关退职人员和回乡务工能人党员中公开选拔;在选拔方式上,充分发扬民主,严格采取“两推一选”或“两推直选”方式,吸引各类党员能人积极参加选举。   通过公开选拔,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年龄小了、学历高了、能力强了,平均年龄仅43.5岁,比原来下降4.5岁;高中及中专以上学历的占81.1%,比原来提高了23.6%;有致富项目的比原来提高了37.6%。德州大蔡牧业公司、森力啤酒集团等35名在当地有影响的民营企业负责人被选为社区党支部书记,成为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的“排头兵”、“领头雁”。   ———破解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足的问题。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党组织就难以为群众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福利待遇、解决实际困难,党组织的凝聚力就会打折扣,形象就会受影响。据调查,平原县实行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前,全县876个行政村中集体积累在3万元以下的占41.8%,其中集体经济空壳村占24.6%,这类村级组织运转主要依靠有限的上级转移支付资金,除征订报刊、补贴独生子女户等支出外,所剩无几,无力为群众办实事。   推进“大村制”后,社区转移支付资金相对增多。同时,在推进改革时,统筹考虑,普遍采取了“大带小、强带弱、富带贫”的方式进行整合,社区中心村集体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便于社区统筹发展。农村社区建立后,在“能人”班子的带动下,将进一步促进社区集体积累的增加,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破解了村级组织活动无场所、服务功能难发挥的问题。受集体经济不发达的影响,“大村制”之前,全县876个行政村中有1/3的村没有比较标准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的村在支部书记或其他村干部家中办公,群众有事只能到村干部家中,对村民和村干部都不方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完善,群众想开展文化活动不方便,导致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有的年轻村民农闲时间聚在一起打麻将,既不文明,也影响家庭和谐。   组建社区时,充分考虑到场所建设问题,将社区尽量设在有标准组织活动场所的村庄;对极个别仍无场所的,采取社区筹集、财政支持、驻村帮扶等办法予以限期解决。建设了社区班子成员带班、干部轮流执班制度,保证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场所内安装了电话,保证通讯畅通,安装了远教设备,保证节目接收正常。村级组织活动场内设置了办公室,配备了图书室、诊所、超市,修建了篮球场地,完善了健身器材,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目前,全县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干部办公议事的地点、联系群众的桥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家园。   ———破解了部分支部书记作风不民主、村级事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农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全村群众的“领军人物”,在管理决策村级事务、选拔任免村组干部中具有关键作用。“大村制”前,尽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较以前明显加强,但由于村多支部书记多,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村干部习惯于“自己说了算”;有的乡镇存在“谁能把硬性任务干过去就用谁”的片面思想,导致个别村干部“能干事但很霸气”,影响班子团结和在群众中的威信。建立农村社区后,新的社区党支部书记都是经过优中选优产生的,素质比较高,重视工作方法,民主作风比较好。调整社区支部班子由乡镇研究,社区支部书记不得随意调整班子成员等因素,促使社区党支部书记不宜搞“家长制”和“一言堂”。   为规范社区运行,制定出台了全县农村社区管理和运行规章制度,明确了社区组织和社区干部职责,指导各乡镇(街、区)结合实际,完善各社区工作和管理制度,完善了社区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两委”办公议事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和民主公开制度等,使社区运行和村级事务管理决策“有章可循”。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形势,促使村级事务管理更加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实行农村社区化以来,社区党支部书记已通过定点办公、深入原村组走访等形式,化解各类矛盾83件。 (农民日报)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