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型现代农业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顺义区以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业带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业作为农业与市场连接的重要纽带以及农产品商品化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越发显示出突出的作用。
一、顺义区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具有一定规模(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4家,大致分为以大发正大、鹏程食品和前鲁鸭场为龙头的鲜肉生产及熟食加工业,以汇源、牵手为龙头的饮料产业,以顺鑫创新食品公司、创造食品公司和百果神农等为龙头的农产品精细加工和生鲜果蔬物流配送业以及以国航食品、世间美食为代表的中式快餐加工产业四大类。2007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利税3亿元。带动本地农户发展种养业1.5万户,安置本地劳动力8981人。培育了顺鑫农业、汇源果汁、大发正大等一批知名企业,2007年顺义区荣获全国食品百强市县荣誉称号。
(一)以顺鑫农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效益显著。顺义区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个。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由顺鑫农业、汇源、恒慧通等十家企业创造。其中,顺鑫农业一枝独秀实现产值50亿元,占总数的58%。(二)农产品加工企业消纳本地农产品的数量较大,增值明显。顺义区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的原材料中,肉鸭75%、生猪36%、肉鸡18%、牛奶25%、饲料原料31%、小麦30%、水果10%为本地农产品,进入加工环节的农产品平均增值20%左右。(三)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收入增加。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职工中,本地劳动力8981人,占总人数的66%。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四)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日趋完善,配送能力增强。涌现出创新食品、百果神农、康一品等多家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2008年北京奥运会核心区使用的猪肉的100%,鲜果的100%,鲜切菜的65%,均由顺义区供应。目前,全区农产品配送企业达到63家,配送网点5802家。全年完成农产品配送3.4亿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1.2亿元,全区农产品配送能力得到大幅增强。
二、顺义区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场占有率低。以北京市场为例,除鹏程食品、汇源果汁以外,其他产品市场占有率只有1%左右,不能形成对市场的控制力,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是高端市场份额占有率较低。全区优质农产品进入北京超市、高端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少,大部分在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进行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产品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未能实现产业效益。二是品牌效应不明显。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缺乏规范的品牌定位。没有在全国、全市形成耳熟能详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三是企业规模小,小、散、低粗放型初级加工企业多。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一下的有39家,占企业总数的72%。以鸡、鸭屠宰、初级加工,饲料生产等为代表的粗放型初级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占多数。其他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多为小散低类型。四是产业链不够完善。单一性生产行为占主导,对市场及原材料提供商、销售商等依赖程度较大,抗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尚未与农户、生产基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订单关系,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的产业链。五是布局较为分散。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企业分布在全区10几个镇域内,缺乏相应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园区,集聚效应未能显现。
三、顺义区加快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在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走“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发展道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切实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有进有退,积极引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产品精细加工企业和配送业,占领高端市场。
(一)合理布局,发展集群,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业企业。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区级农民二三产业就业基地建设,引导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企业向北小营镇、牛山镇、赵全营镇和高丽营镇等镇集中,着力构建“顺义区饮料食品加工中心”。同时,进一步加快空港工业区C区北郎中食品加工专业园区建设,构筑专业化招商引资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企业加速集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二是鼓励强强联合,扩大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支撑顺鑫农业、汇源果汁等强势企业,通过合作、参股、兼并、跨行业重组等形式,扩大企业规模,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引进新的项目和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和优质服务的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企业。
(二)有进有退,调整农产品加工及配送业结构。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引强,强化招商选择性。要从投资额、利税、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技术含量、环保、带动本地就业、与本地农业结构紧密衔接等多方面考虑,着力引进国际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企业。二是有进有退,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要逐步淘汰小、散、低企业。对现有加工企业污染严重,规模小、效益低的加工企业,要逐步转产退出,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精细加工、配送为主,资源消耗低的高技术含量企业。
(三)实施品牌战略,占领高端市场。一是落实区政府《关于塑造诚信形象发展名牌商标的实施意见》,给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万元;被认定为北京市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0万元。二是加大创新食品、百果神农等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推介康一品、世间美食、航食等优质品牌。举办顺义区品牌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切实加强外包装的策划和设计,积极推进产品分级包装,更好地满足中高档消费群体的需求。不断提升顺义农产品深加工及物流业整体形象。三是立足北京和国际高端市场,发展以顺鑫创新食品的精细加工产业和百果神农公司的高档果品配送业,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配送标准,拉近农产品与餐桌的距离,占领市场高端,大幅提升农产附加值。
(四)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与市场连接的重要纽带作用,坚持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立足本地农业结构,与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紧密对接。要促进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北京航空食品公司、顺鑫创新和百果神农等公司对接,实现企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目标。生产基地全程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达到企业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为农产品进入加工和销售领域创造良好的对接环境。二是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材料保障。要从2008年开始,重点在东南六镇蔬菜区,每年发展设施农业1万亩,到2012年,力争达到10万亩;利用东北部浅山区发展果品产业,推广有机果品栽培技术1万亩,不断提高果品品质;在东中部地区发展优质粮,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在禁养区和限地区以外,着重提升畜禽籽种产业,确保优质原材料生产。三是以花卉物流港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要依托首都机场、高速纵横的交通优势,以国际花卉物流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物流配送产业。推动全区花卉、苗木进超市、进社区,在市区建立花卉直销店,大幅提升花卉、苗木附加值。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一是按照供应奥运会的质量标准,制定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标准,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农业投入品安全评估制度,全面实施农产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二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对有关产品质量各个环节进行抽查,必要时可以派驻相关部门住场监督产品生产全过程。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要负责对产品质量全过程的自查。企业对要建立所有质量安全的记录档案,档案要保证全面、准确、及时,做到从原料到上市产品全过程的可追溯性。记录档案资料保留2年。
(六)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实施扶大扶强政策。全区要确定一批重点龙头企业,作为区级重点扶持对象,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二是对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改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鼓励企业进行市场研发、创新产品及技术等行为。三是针对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制定相应的信贷和税收等优惠政策。四是对带动本地生产基地面积大、农户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人数多的农产品加工配送企业,在基地建设、加工、配送等环节给予支持。(摘自:中国新农村建设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