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名人之窗
张福耀:36载勇攀高粱科研高峰
时间:2013-03-08 00:00:00来源:中国农副产品供销网作者:刘毅
张福耀和他的高粱试验田(资料图片)

北方的冬天已经进入一年中最严寒的时节了,也是一年中农事最清闲的时候。而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张福耀研究员和他的科研团队却一刻也不能清闲,他的团队已在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他也即将准备启程赶赴海南三亚,开始一年中第四个农忙季节。36年来,张福耀就是这样一刻也不停歇地奔波在科研的道路上,为他所钟爱的高粱研究事业奉献着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

潜心研究推动高粱科研世界领先

出生于农村的张福耀饱受过忍饥挨饿粮食短缺时代的煎熬,因此他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以后,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必须时刻明白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把育种工作与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的培养和农民的厚望。

为能适应科研需求并在高粱研究上取得突破,张福耀刻苦钻研业务,为掌握国外第一手研究文献,他咬牙刻苦自学英语。1982年农业部选派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张福耀作为全国相关农科院选拔出的5名科技人员之一,到印度国际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学习高粱遗传育种。这次短暂的学习大大开阔了视野,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研改变生产的重大意义,奠定了他一生潜心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也为后来走出国门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等院校的高粱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高粱杂种优势利用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迈罗细胞质(A1)雄性不育系TX3197A的育成开始的,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杂交高粱生产全部依赖于A1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这种单一细胞质的全球利用,极易造成病菌的专化性侵染,给高粱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张福耀于1981年开展了高粱异胞质不育系研究与创制工作,经过对国内外高粱种质的大量测交和遗传分析,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建立异质异核A2恢保系统用于高粱育种和生产的观点,并与课题组同志一起育成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2V4A。新型细胞质育性稳定,配合力高、抗旱、耐蚜、对丝黑穗病1、2、3号小种免疫,很快被全国主要育种单位引用,组配了晋杂12号,吉杂80号,商杂6号等5个杂交种大面积推广,使我国成为全球领先利用A2细胞质杂交种的国家,填补了国际上A2细胞质杂交种利用的空白。美国TA&M大学教授、高粱遗传育种学家Schertz博士(A2胞质创始人)三次访华,对A2细胞质的创制和利用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该项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全国高粱专家鉴定,一致认为A2型细胞质杂交种的选育和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高粱、玉米、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对上世纪的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杂种优势利用方式需年年制种,消耗大量的土地、人力、物力。无融合生殖是植物界种子无性繁殖的一种特有方式,利用这一特性可把杂种优势固定下来并代代相传,无需年年制种。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在作物中发现和创制无融合生殖系,这也是当今世界育种的难题和热点。在资料、材料很有限的情况下,张福耀在老师牛天堂研究员主持下与课题组同志开展了长达8年的艰苦攻关,他承担了无融合生殖研究遗传育种的全部工作,经在我省和海南8年16代选育,创制出高频率无融合生殖系SSA-1,发现了无融合生殖系296B。并在理论上阐明了SSA-1和296B的兼性无融合生殖特点和无胞质无融合生殖特性。该项成果经我国著名胚胎学专家、中科院院士王伏雄教授等专家严格鉴定,认为居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科研成果当年被评为我省科技十大新闻之一,1996年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向生产产学研结合推动产业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了应对当时高粱逐步退出食用,种植面积锐减,畜牧业快速发展,优质饲草严重短缺的局面,张福耀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把高粱育种方向调整在利用高粱饲草资源的优势,开拓高粱育种新领域和推动高粱生产最具优势的酿造专用高粱品种选育上。

为了解决我国优质饲草短缺问题,张福耀用高粱和苏丹草杂交育成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的新型饲草高粱晋草1号,该项科研成果2003年3月通过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开创了高粱育种新领域,增加了我国优质饲草新类型,该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2005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型饲草高粱晋草1号以及晋草2、3号等系列品种的育成解决了我国种草养畜、快速发展畜牧业的重大难题,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省委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繁种,2004年国家发改委把该成果列为国家高新技术项目,饲草高粱的选育与推广有效缓解了优质饲草短缺的局面。目前张福耀选育的饲草高粱系列品种已成为我国饲草高粱主推品种,在全国20余个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为推进我国圈养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开创高粱研究新领域的同时,张福耀努力推动高粱的酿造优势,提出选育高淀粉酿造专用高粱新品种的主张,1996年,张福耀选育的我国第一批高淀粉酿造高粱专用种晋杂15、16号通过审定推广,其籽粒产量比对照增产20%,淀粉含量比对照提高5个百分点,出酒率可提高2-3个百分点,从根本上解决了高粱品种高产、优质、高效三者相统一的基本问题,在高淀粉高粱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地促进了高粱生产和我省酿造业的发展,2002年该项科研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一五期间,高淀粉酿造高粱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由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牵头,全国14个产、学、研单位13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张福耀成为课题主持人,项目选育高产、多抗、高淀粉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24个,淀粉含量最高的品种达到78.09%,24个品种平均淀粉含量达到75.16%,比目前推广品种平均淀粉含量70.35%提高4.81个百分点,出酒率比普通品种提高2-3个百分点。新品种籽粒淀粉含量显著提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项目期间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600余万亩,创社会效益6亿元。

高淀粉酿造高粱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实施推进了产、学、研结合,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与汾酒、茅台等名酒企业联合建立高淀粉酿造专用高粱基地60余万亩,有效提升了我国高粱产业化水平。

兢兢业业为高粱事业终生奉献

36年来,张福耀的职称从技术员晋升为助研、副研、研究员,职务从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到党委书记,不管职称和职务怎么变化,他下试验田和进实验室掌握第一手科研资料的习惯没有变,春天下地播种,夏季带领团队成员杂交授粉,秋季亲手选择材料,冬季奔赴海南育种,年而复始。

36年的科研工作中,他节假日很少能够休息。每年五一节前后,正是高粱最佳播种期,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国庆节又恰逢高粱收获的季节,长假也只能在忙碌的收获中很快地过去。为了加快育种进程,张福耀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每年都要去海南加代育种,每年春节正是在海南加代育种最忙碌的杂交授粉季节。36年来,除了进修学习和出国留学合作研究的6个年头没有去海南育种外,他30次赴海南育种,有28个春节未能与家人团聚,完成70余代高粱材料的选育任务。

36年来,他撰写研究论文110余篇,编著和合著《中国酿造高粱遗传改良与加工利用》等五本书,《高粱非买罗细胞质研究和雄性不育利用》《高粱、谷子无融合生殖研究》等论文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较大影响,现为《杂粮作物》《山西农业科学》编委,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理事,山西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是农业部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高粱育种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

200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为了满足畜牧业发展和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需求,高粱研究所对张福耀课题组的研究力量和实验设施进行了加强和充实,由他负责组建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饲草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和省级各类科研、推广项目2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农村技术承包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育成饲草高粱、酿造高粱、甜高粱系列新品种20个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3000余万亩,创社会效益30多亿元。由于他突出的工作成就和重大贡献,先后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并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在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粱的种植、管理、收获和脱粒等环节几乎全是利用传统农具和手工来完成,机械化程度非常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高粱的积极性。为解决高粱机械化生产问题,张福耀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已经育成我省第一批机械化高粱杂交种,目前正在开展机械化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农机农艺结合提高高粱全程机械化水平等的研究。使高粱生产能够更好地满足广阔的市场发展需求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需要,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