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山阴县共选聘大学生村干部302名,几年来,先后考录乡镇副职、公务员、其它事业单位以及另行择业的有80人,目前在岗的还有222人。“如何能使这支队伍在农村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山阴县委一直在不断研究与探索。通过强化管理,注重培养,搭建平台,大学生村干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一支生力军。”山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孟福荣说。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顺应时代形势,符合农村要求,意义深远。对此,山阴县委高度重视,超前谋划,加强领导,创优环境,三方面全力推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
“师徒式”结对,促“村官”快速融入
“大学生村干部大多刚刚从学校步入社会,普遍缺乏农村工作经验,有的甚至对农村的环境都很陌生。我们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环境,熟悉基层情况,掌握工作方法,实现由‘客人’到‘主人’、由‘学生’到‘村民’、由‘村民’到‘村干部’的角色转变。”孟福荣说,“首先要提升目标定位引导融入”。
在近期培养目标上,山阴县委组织部提出了政策宣传员、决策参谋员、项目服务员、科技推广员、村务协管员、远教辅导员、信息采集员、创业促进员等“八大员”的目标,引导大学生村干部紧扣本村的具体实际,着力在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全民创业、环境打造、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中下功夫,努力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中加快成长。“在中长期培养目标上,我们提出了‘三个争当’的目标,即:争当人民群众欢迎的‘贴心人’、推进全面小康的‘领头人’、推动科学发展的“接班人”的目标,并建立了结对帮带制度,促进‘村官’融入。”孟福荣说,结合全县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由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联系一至两名大学生村干部,同时建立乡、村领导帮带大学生村干部制度,明确村书记第一帮带责任,实施“师徒式”结对,通过带领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村工作。
让“村官”做好带头人
为强化主体意识和激励大学生村干部融入,山阴县委明确提出,将大学生村干部作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县委、县政府每次举行重大会议,都将他们列为与会对象,来拓宽他们的视野。加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选数量,在其他群团组织职务安排上向大学生村干部倾斜了力度,两代表一委员人数达到24人,通过重大决策听取意见、重要活动引导参与,不断凸显他们的“主人”身份,让大学生村干部直接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各项具体工作,参与所在村的重大事项决策,力争在更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好带头人。
289万创业基金帮扶创业
“创业富民一直是我们对于大学生村干部的要求之一,今年,我们又实施了‘双带、双促’工程,即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目前,全县已经建立了四个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地,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孟福荣说。大学生村干部有文化、有闯劲,但由于年纪轻、阅历浅,往往既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也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因此,山阴县委紧贴其技能需求开展了多层次的创业指导,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项目论证、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等系列化服务,降低创业风险,促进做大做强。
孟福荣指出,大学生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既要带头创业致富,在群众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又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发挥好引导群众创业的效能。县委明确要求,对大学生村干部创办企业的,实行按最低政策收费,自投产之日起,前三年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返还。
目前,全县设立了289万元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提供资金保证和支持。在开展设施上一页下一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