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包含着多少生命信息;而一粒麦种,日后就是一捧粮食,是生存的希望。
29年前,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的张定一,就是带着这份希望,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人生并成长为我省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
这些年,由他亲自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项16个,审定品种11个,鉴定技术成果1项。
2012年,我省小麦总产、单产增幅均居全国小麦主产省之首。这其中,已成为我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和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家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大学研究生导师的张定一功不可没。
十五期间,已担任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的张定一选育的一批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小麦新品种,成为我省小麦第七次更新换代的主要品种。其中临旱536年最大种植面积270余万亩,几乎占到全省旱地小麦面积的1/2。临优145以高产、强筋、质优、抗逆性强填补了省内空白,5年在山西及黄淮麦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净增小麦1.5亿公斤,增值9亿多元。
优良品种若缺少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难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由张定一和他的团队创新集成的 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抗逆栽培技术体系,经示范应用,平均亩产528.17公斤,达国际先进水平。近3年,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500余万亩。
小面积的产量突破只展示了一种前景,要解决粮食增产,必须靠科技成果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2009年至今,张定一作为首席专家,***集成3种高产高效模式,实现了我省不同生态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达吨粮、超双千,最高亩产634.1公斤,刷新了全省水地小麦高产纪录。
简短的成就,实现起来却是个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过程。
一个新品种从开始选育至大面积示范推广,至少需要10年左右。而为了一个品种的诞生,每年都要对试验区的小麦进行观察、记载、选择、收获、对比、筛选这种枯燥的反复,年复一年。
为了观察小麦叶面水分蒸腾,张定一常常在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一顶草帽陪伴,在高温的麦田中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每年春节前后,他都要到野外挖开冻土层采集样本,到田间观察苗情、墒情,研究冻土剖面层与旱地小麦丰欠的关系,制定当年全省小麦春管意见和建议。
我们都知道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张定一的梦想则是能培育出抗逆转基因小麦新品种。他说:那金色的麦田和饱满的麦穗,让我幸福无比。
记者点评
看似平凡,耐得住寂寞,矢志于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总是干大事、创大业者的共同点。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对待工作,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升华出一种思想境界。日复日,年复年,在点滴奉献中淡定从容地攀上事业的巅峰,以平凡心筑中国梦。张定一,无疑是这一群体中的佼佼者、代表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