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有许多贫穷村、落后村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太原市杏花岭区杨家峪街道办事处东沟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提起东沟村,不得不提到东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贵明,他竟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更让您想不到的是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勇气和智慧克服了种种挫折和困难,领着靠天吃饭的村民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奋斗,使该村走上了小康之路,东沟村也被列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让村民们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在改革开放之初,王贵明抓住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从搞运输到发展成车队,办起了自己的运输公司,成为全村致富的先行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让原本朝气蓬勃的王贵明成了一名与轮椅相伴的残疾人,突如其来的变故像大山压顶似的将他的精神彻底击垮。
2003年村委会换届工作开始,经过多数村民的耐心劝说,以及妻子杨春益的鼓励,身体已经残疾,身心正在恢复的王贵明参加了竞选。没曾想,王贵明居然以最高票当选为东沟村村委会主任。王贵明是目前已知的太原市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村委会主任。
当选后,他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工作,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勤勤恳恳、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带头致富 引领农民共同富裕
2003年前,东沟村是一个占地面积仅996.7亩的自然村,共有125户,人口300多人,其中残疾人就有29人。村民住的是散居的旧平房和破窑洞。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环境脏乱差。进出村庄是一条晴天尘土满脸飞,雨天泥水一身脏不足两米宽坑洼土路。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只有靠天吃饭的几片零散坡地。虽紧邻太原市郊,但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0元。村里一度上访成风,打架成群,赌博不断。一个穷字成了世代东沟村人摆脱不了的魔咒。
当选村委会主任后,王贵明既高兴,又发愁,愁得是面对父老乡亲期待过上好日子的目光,怎样带领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发展的路子在哪里,东沟的优势是什么?他多次和村委班子成员讨论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改变东沟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必须树立一切工作以率先发展为根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
带着乡亲的信任,怀揣几多顾虑的王贵明,走上了一条带领村民集体致富奔小康的创业之路。
东沟村是个山村,与外界的交流非常不便。村集体经济得到改善以后,村委会首先想到的是解决交通问题,打通村西出口的仁源路。在不拿集体一分钱的基础上,王贵明筹资150万元,开山挖土近4万方,硬化了路面,建成了6000余米乡村标准公路,与市区距离缩短了3公里,进出更加快捷畅通,为发展经济与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招商引资,寻求合作项目与伙伴,王贵明拖着残躯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四处奔波,先后多次到周边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区考察项目,与北京、天津的几个老牌制药企业谈合作项目。下肢酸麻、肿胀的几乎没有了知觉,但坚持每天记录下详细资料。为了见上人家一面足足要等上几天,许多企业负责人一看到坐着轮椅的王贵明,顿时没了信心。在那段日子里,王贵明不知被婉拒了多少次,被冷落了多少回。困难重重,没有气馁,天道酬勤,金石为开。山西仁源堂药业公司终于被他感动,经协商,由东沟村出土地、出劳力,药业公司提供资金和技术,第一个村办企业终于落户东沟村。之后,美德丽涂料公司、鹏博仓储站、更新农工贸公司、种植养殖园等企业也陆续落户,4500多常驻人口带动了东沟村的繁荣。
多措并举,全力打造宜居乡村
至今,他担任东沟村主任已连任四届,十多年的不懈追求,3000多个日日夜夜,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外地中型企业6个,不仅安排了全村的劳动力,还安排了周边及外地农民工近300人。今年村集体收入达9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终于同大伙一道,走出了一条近郊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安居才能乐业,东沟村是名副其实的地无三尺平,一家一户解决住房不仅村民负担重,也为村委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王贵明依靠集体的力量,没向国家要一分钱,没占一亩耕地,从规划、审批到建设,亲力亲为,通过引资建成了高标准的东秀苑和东福嘉园17栋6层住宅楼和30栋二层小别墅,共23万平方米住房。村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享受到高标准的居住环境,东沟村也因此分别荣获省级文明村、市、区、街办小康示范村荣誉称号。
先后投资15万余元建起了村委会广场,投资30万建设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对6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200元的养老金。传统节日每个村民发600元过节费。硬化了街道,安装了路灯,绿化了村庄,配套了垃圾场、公共厕所、图书阅览室等设施。并在2010年,投资80余万元将村中主干道全部翻新,并铺设了相应的人行便道。
以德育人,全力打造文明新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村有了集体积累后,舍得在教育上投资,对村民子女上学分别给予1000-2000元的补贴。对本村幼儿享受免费入托、免费卫生医疗待遇。对幼儿园进行园舍改扩建、设施设备配套与管理体制改革,以服务每一个家长,关爱每一个幼儿为办园理念,让村民就近免费接受最好的学前教育,解决了村民入托难,入好园难的问题。
积极完善村民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福利制度。在村里实行三保障即:建立医疗保障机制:村里建起卫生所,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不用村民掏一分钱,全部集体投保,保障村民有病看得起,实现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村。建立低保生活保障机制:实施低保100%覆盖政策,对低收入村民生活给予保障。建立意外伤害保障机制: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为全体村民上了小额意外保险。使全体村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成果。
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王贵明首先想到的是尽快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让残疾人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2005年开始,王贵明给全村残疾人和村民建立了大病医疗制度,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100%,全部是集体投保,村里有自己的卫生所,解决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丰富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还在我村现有的基础上,又盖起了两层的残疾人活动中心,并购置了大量的残疾人康复器械和休闲娱乐设施;为了残疾人出行方便,在村中道路上铺设了大量盲道和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并每月给残疾人发放200元助残金;由于残疾人身体不便,外出务工机会极少,为了解决残疾人的生活困难问题,村中企业专门设置了残疾人力所能及的助残岗位,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问题,还为个别有能力的残疾人办起了养殖场,铺设了致富路。
扶残济困,真情温暖弱势群体
几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果实,王贵明拖着残躯带领全村百姓大搞经济,将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综合实力由原先全街道十六个行政村排名倒数第二变为正数第三。该同志不仅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还热衷社会事业,担任杏花岭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太原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太原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太原市慈善总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肢残协会主席、山西省第十届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他的工作成绩也被各级领导认可,分别获得杏花岭区特级劳模、农村工作先进个人、区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人才、市劳动模范、市双拥模范个人、市自强模范标兵并荣立二等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省拔尖人才、省五一劳动奖章、省自强模范、省政协社情民意先进个人、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今年还被评为山西省十大最美村官。
王贵明从他的亲身经历深深知道残疾人在世上生存的不易,他说: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得让群众得到实惠,尤其得让一些身有残疾和身患疾病的弱势群体感到温暖。这样的发展才根基稳,这样的发展才接地气。他曾先后以物资形式资助患病村民,其中包括患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的李根花;患甲亢的孙禄;小脑出血的王秀兰;患胃移位的朱春爱;脾脏摘除的孙元;颈椎积水的王义文不仅如此,还专门在本村为患病家庭设置工作岗位,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低下这一问题。他定期看望孤寡老人,并多次在省、市、区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以及各级残联会议中提议增加残疾人就业名额,他完全把助残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
秦玉平身有残疾,是东沟村常驻居民,在该村小水沟地段搭屋建房日子过的平静如水,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塌方打破了这家人的平静。那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雪水反复融化、结冰把重达几十立方的黄土弄的酥松坍塌下来,砸毁了一家房屋所幸的是没有人员的伤亡,事故一出,小水沟的住户们瞬间炸开了锅,纷纷投亲靠友搬了出去,远离了是非之地,可愁坏了秦玉平一家,一无房屋可搬,二无亲友可靠,头顶就是随时可能坍塌的崖土,两家人提心吊胆,夜不能寐的熬了一天又一天,只能祈祷老天保佑。老秦家的住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王贵明得知这一消息后,在区残联的协调帮助下,立刻同这家人取得了联系,了解了他们的实际困难,自行出资将两户人家搬离事故现场,暂时安置到安全的地方。后又积极同该地质灾害治理方进行协商,经东沟村两议通过,最终使这户人家搬进了80平米的新房,看到秦玉平身体不便,外出工作困难,王贵明又通过个人关系为他租到一个低价的门面房,老秦一家在家门口开起了装修小店,日子过的红红火火,领钥匙的那一天,秦玉平拄着拐杖带着全家为王贵明送来了锦旗,他说:我是个农民,也不会说啥漂亮话,我们全家都感激王书记给我们办了这么大的好事,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对我们的好。
王贵明不仅对身边人关怀备至,还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多年来他多次带头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去阳曲等贫困县为残疾人朋友送慰问金;尤其关注身有残疾的小朋友,每年六一儿童节都会带着大批书包、文具到市残联残疾人学校进行慰问。
太原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冯玉兰本身就是一位因小儿麻痹导致肢体残疾的同志,身体的不便已经为他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前几年又发现视力低下和便血的情况,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和巨大的心理压力给冯玉兰和他的家庭蒙上了一层愁云,他的病必须尽快手术才能康复,拖得越久危险越大,医生的这一诊断和高额的手术费用又给了这个可怜的家庭重重的一击 ,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王贵明得知了这一消息马上登门看望,不仅为他带去了5000元的慰问金,还在仔细了解了冯玉兰的病情后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他联系到了省眼科医院和省人民医院的专家,把冯玉兰一家的经济压力降到最低,手术成功率提到最高,术后的冯玉兰完全摆脱了病痛的困扰,又变回那个积极向上的残联干部了。
感动百姓,情暖万家多年来他就是这样真诚地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的慷慨济助为一个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开启脱困之门,为一个个绝望的弱者点亮希望之灯,他为弱势群体争取利益,为助残事业奔走呼吁,为慈善事业身先士卒。他把所有爱心、孝心、感恩心合责任心凝结在为所有村民谋福利上,他说,他的灵魂是农民,东沟村的和谐发展是他最大的幸福,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深刻学习,刻苦敬业,将毕生的力量献给这方安宁的土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