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名人之窗
李博:德育人爱为先 身为党员皆应为民
时间:2013-12-11 02:08:38来源:作者:张海

2003年,因为家庭的贫困,他毅然放弃繁华都市里的大好前程,踏上回乡创业致富的道路。

他叫李博, 1981年出生在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故里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刘家营村。2003年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原本毕业后会有很好的工作和稳定的经济收入,能让家人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可因大城市里的消费太高,加上几年的大学,几乎掏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年迈的父母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滴滴汗水就像针一样,深深刺痛着他的心。家境贫困,父母年迈,身为儿子岂能不孝。至此,他毅然决定放弃繁华都市,选择回家创业致富,孝敬父母。

德育人、爱为先。2003年,因为自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开办了虞乡镇中心幼儿园。创业的道路实在艰难,起初资金短缺,他每日东借西凑,说过无数的好听话,拍了别人无数的马屁,功夫算是没白费。他说,从那以后,我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道理。光阴似箭,他为启蒙教育默默奉献了十年。十年来,他呕心沥血,培育出来的幼儿已有3000多名,为市、镇培养输送优秀教师100余名。十年来,他一直奉行着德育人、爱为先这个承诺,这个仅仅是对自己说过的承诺。十年间,他受过的表彰、奖励不计其数,可他却说自己的路,才刚刚起步。

2012年元月,他以全村90%的高选票,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上任后,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干部、群众共同帮助下,他一边向村里前几任老支书,虚心学习请教,一面从提高自身党性觉悟、知识入手,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开始,扎扎实实、刻苦钻研、尽职尽责。他明白,只有扎扎实实掌握好国家的政策法规,深刻领会好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才能更好的造福乡里。
身为党员,一切皆应为民。

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是他上任以来奉行为村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为改善村里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他带动全体村干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积极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硬化村内道路2.4公里。食以水为先,为改善村里饮水问题和质量,他不分昼夜,带领村委会成员,挨家挨户排查统计,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全村自来水就实现了全覆盖。要想提高生活质量,就得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他和村里其他干部转遍了村里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身先士卒,带动村民划分卫生区、责任区,聘用村里4名专职保洁员,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实行村干部包片,保洁员包区,先后共清理垃圾死角点10余处。此举深得民心,不仅强化了村民的卫生观念,完善村里的环境基础设施,提高了环境卫生质量,更为村民营造了干净整洁、舒心和谐的生活氛围。

2013年是村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丰富村文体文化,村里投资2万余元购置了锣、鼓、音响等设备共计50余件,架设太阳能路灯50盏,完成了全村亮化工程。刘家营村是个小村,农民主要靠种植棉花、粮食为主。李博上任后,找准村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挖大坑、种大树。为了使全村的经济收入均衡发展,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四处奔走,积极为村里引进农业和养殖业的优良品种。充分整合和利用村里荒地废地,引导村民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林果、蔬菜。至今,该村已发展种植了一个200余亩的葡萄基地,100余亩的韭菜基地,100余亩的柿子经济林,形成了虞黄路沿线100亩有柿子树的经济林带,村里部分农民还种植了桃树、核桃树等多种干果经济林,大大绿化美化了村居环境,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此,村里专门购置了灌溉机井和2台变压器,更好的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上下团结一心,正朝着建成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而稳步的前进着。

李博的扎实肯干,得到了村里老支书的认可,也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爱戴。他说:德育人、爱为先,我身为党员一切皆应为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