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富裕 群众变聪明 乡村变和谐 环境变亮丽
“现在的农村就像川剧里的变脸一样,天天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感受着“三村建设”带给农村的新变化,四川省宣汉县的群众都如是说。
近年来,四川省宣汉县大力实施并拓展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主要内容的“三村建设”,把“三村建设”作为党建富民惠民的载体,着力构建农村产业推进、人才科技、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四大体系,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柱产业作支撑:农民变“富裕”
“群众富不富,产业是支柱。”宣汉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优质肉(奶)牛、良种猪、食用菌、优质大米、优质烟叶等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该县仅“三村建设”就整合项目资金6580余万元,带动发展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场68个,食用菌大户1168户,特色蔬菜示范基地65个,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依托食用菌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该县实行“龙头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了一批高技术含量的菌类生产基地,全县食用菌年产值达1.3亿元。君塘镇滴水村二社村民张承郁和村里的其他4位村民一起租赁土地近百亩,建立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生产香菇袋数达到100万袋,产值达500万元以上,每户收入可达20万元。在宣汉县,像张承郁这样依靠种植食用菌、年收入超万元的农民,已经近2000多户。
采访时,宣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泽健说:“发展产业是推进‘三村建设’的基础,没有产业作支撑,没有农民的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人才科技作保障:群众变“聪明”
宣汉县坚持把人才科技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武器”,引导农民由用“体力挣钱”向用“脑子挣钱”转变。常年组建“科技讲师团”,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市场引导、基地实践培训活动。同时,实施“青蓝结对”项目,建立起专家导师、农技人员和业主大户对接帮扶机制,每名专家联系指导5名农技人员,每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6个农户,跟踪培养,定点服务,构建起三位一体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该县隘口乡得胜村村民彭仁平通过多次前往成都进行技术培训后,养兔技术大幅提升,成本大大下降,利润大大提高,培训之前,彭仁平养兔年收入不到二万元,现在年收入超过了五万元。“现在老彭不但给兔子配吃自己‘发明’的营养餐,还让它们听轻音乐,他的点子办法真多呀!”该村村民张渊说,“通过多次培训,老彭变得‘精灵’多了,技术更加成熟,这不,在他的技术指导下,我们整个乡养兔收入就达700多万元。”
服务体系作桥梁:乡村变“和谐”
10月24日,来到该县天台乡尖包村,村里正在举行法律知识培训,来自县法律服务中心的法律工作者正在给村民们讲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村党支部书记付朝明说:“这只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众多为民服务内容中的一项。”
宣汉县充分整合原有村级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农村合作医疗点,建立综合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配套设置了多功能活动室、健身室、农家书屋、医疗卫生室、商业服务网点和法律知识咨询室,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查阅农业科技知识、咨询法律疑难、打球健身和购买农用物资、销售农用产口等,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现在村民们一有空就往农民书屋跑、向法律咨询室奔,没事就去打球健身、下棋聊天、上网查资料。”该乡党委书记曾伶俐说,“有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大家过得非常充实,打牌的少了,打架的没了,村民之间关系更加和睦,邻里之间也更加和谐。”
综合治理作载体:环境变“靓丽”
“村道变成水泥路,房屋换上新时装,只见鸡鸭齐欢唱,不见粪灰沾衣裳……”这是宣汉县南坝镇龙文村五社农民邹广修自编的用来反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的顺口溜。
“新农村,除了农村收入有新增涨、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外,乡村环境有新变化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宣汉县把整治城乡特别是乡村环境作为惠民工程来抓,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来完成,深入实施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净化、美化和行为规范化工程。今年以来,共硬化通村公路1300余公里,实现了45%以上的村通水泥路;投入1400万元兴建饮水工程,解决了45000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兴建沼气池5000余口,既解决了畜粪便存放难题,又节约了资源,还避免了环境污染。
“乡村环境治理是件最大的惠民工程哦!你看嘛,路修通了,上街串门,落雨天都不得湿脚;卫生好了,病都生得少些哦;环境美了,我们这里的农家乐生意都好多了哦……”谈到环境综合治理,东乡镇城南村村民张宗族说个没完。(陈小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