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地正在兴起新一轮的招商热,一些地方为了“抢商”引资,不惜冲击国家土地、财税、环保等政策红线,部分地方干部还企望国家政策为地方招商“松绑”。有关专家认为,部分冲击红线的苗头和做法不利于国家通过政策调控整体产业布局,很有可能给地方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损害国家利益。
名为“招拍挂”实为“零地价”
据河南开封市招商局副局长张瑞生介绍,由于不具备东部雄厚的财政实力和成熟的产业链条优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只能在土地优惠上做文章,一些地方还出现投资零地价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虑到零地价明显违背国家政策,地方政府采取变通方式,让企业通过“招拍挂”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接着通过奖励、政府修建配套设施等多种方式,补贴给企业,有时远超出了企业缴纳的费用。
宁夏银川市某区领导坦陈,当地有几个产业定位相同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竞争十分激烈,作为工业园区负责人,除提高硬、软件服务外,更多的只能推出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黑龙江省宁安市在网上公布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表明:投资者到该市市区办生产加工型企业,可按行政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免缴土地使用费。
由于受耕地红线限制,我国许多省市出现项目排队等用地的情况。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为了促使招商引资企业尽快安家落户,在用地上也出现“突破”红线的苗头。我国西部某区一个工业园区的管委会干部介绍,由于地价在涨,目前土地问题很紧张,到去年园区内连片的土地已经没有了。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正在争取把工业园区扩张到邻近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目前当地林业部门正准备和有关部门争取这块土地。
一些地方干部由于发展压力大,招商心情急迫,其内心甚至滋生了一些错误想法和倾向。西安市招商局副局长蒲博兴认为,卡住土地政策就是卡住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脖子。
有关人士认为,一些地方干部在土地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值得关注,因为地方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一些地方干部很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进一步冲击国家土地红线。
先征后返变相免税
记者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拼“优惠”条件抢商,采取了先对企业收税再以地方财政奖励给企业的办法,变相给招商企业免税或退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有关人士说,现在地方政府给招商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税收上,地方政府无权动用国税这部分,但地税这块有一定自由支配余地,因此,许多政府通过奖励方式,将地税部分返还回企业。
据介绍,根据企业投资额、税收多少,地方政府给企业“免税”或“退税”优惠政策也各不相同。各个省市在网上公布的都是普惠政策,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只有企业投资意向明确后才会公布。
黑龙江绥化市招商局副局长李德政说,目前当地对招商引资企业的政策是“三免两减半”,即前三年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地方政府奖励给企业;后两年再奖励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半。这位干部说,虽然上面收紧了税收政策,但为了招商引资,地方留成部分一般都会奖励给企业。此外地方政府还要对企业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讯,平整交通路面。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各地不断拼优惠政策,有的地方对企业实行“三免六减半”,在基础设施上,政府出资建设做到“七通一平”、“九通一平”。
黑龙江尚志市委书记刘志国介绍,去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了鼓励企业的积极性,以便让企业继续发展以带动产业以及就业,该市为一个乳品企业“免”了600万元的税款。
据一些招商部门负责人透露,我国一些地方在给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上,也在不断突破“尺度”。有地方甚至给企业拿出上亿元“奖励”资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