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产品
好吃的南丰蜜橘
时间:2011-04-02 10:54:05来源:作者:山人
    在《南丰风俗物产志》记载:“蜜桔,四方知名。秋末,篱落丹碧累累。闽广所产逊其甘芳。近城水南杨梅村人,不事农功,专以为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蜜桔生产现已实现科学育种栽培。
  目前已经选育出大果、小果、桂花蒂、早熟、短枝、无核等各具特色的优良品系和株系。每个品系各具独特的风味。大果:是南丰蜜桔的丰产品种,果形大,树势强健,叶子相对较大,抗逆性好。小果:又称金钱蜜桔,品质特优,皮薄,核少,每果平均种子在1粒左右,含糖量高,香味浓郁,汁多味佳。桂花蒂:也称柿蒂,蒂大而凸起,形状桂花而得名,香味和贮藏性能都较好。早熟蜜桔:比其他品系提前成熟20天左右。短枝株系:指桔枝短,节间密而枝条粗壮,叶片深绿,适宜密植。无核品系:指种子极少,每10个果中,仅有1-2个种子,味香甜。
  南丰蜜桔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全身都是宝。鲜果营养丰富,在100毫升果汁中含糖11.3克,柠檬酸约1克,维生素C19.5毫克,溶性固性物14%(主要是糖、氨基酸、磷、铁、钙等元素)。桔皮有理气健脾、祛湿化痰的作用;桔络有通络舒筋、顺气活血的功效;桔核能理气、散结、止痛。南丰蜜桔还可以作为加工业的原料,如用桔皮提炼的橙皮甙能制成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的药品;用果肉酿酒、酿醋,制作出蜜桔香槟酒、蜜桔可乐等,具有独特的香味。用桔皮桔花可提炼出天然果胶和香精,安全、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
  
  南丰蜜桔历史沿革
  
  唐代,南丰就有柑桔生产。当时主要栽培的是实生(即籽实)繁殖的朱桔(南丰人称红桔)和火桔。宋元以后,由于蜜桔味美质高,经济价值好,蜜桔生产渐兴,蜜桔名称始载入明正德《建昌府志》。建国后,华中农学院编著的《柑桔》一书指出:“乳桔:系我国古老品种,宋代《桔录》中的真柑,当时韩彦直评为最优良品种,浙江黄岩、温州栽培的乳桔,江西南丰、临川一带栽培的南丰蜜桔均属之。”韩彦直在《桔录》中所称的真柑是:“颗皆圆正,肤理如泽蜡,......擘之则香物(口巽)人,.....所产柑,其大不七寸围,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渣,一颗之核才一二,间有全无者。”以此而论,所谓“真柑”与南丰蜜桔是一致的。尤其是南丰蜜桔向以皮薄、香甜、无核、化渣著称,至于所云“大不七寸围”,愿意指果个较小,最大周径不超过七寸。据1987年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载,宋时一尺相当今日0.9216市尺,周径七寸相当于6.45寸,这与南丰蜜桔大果系基本相似,栽培年代较久的磨刀大果,常达6寸以上。
  从南丰蜜桔演变来说,小果系是大果系的枝变或变异植株,由于小果系果小,味道特别纯正香甜,更受市场欢迎,因而发展快,产量渐渐超过大果系,成为南丰蜜桔的主要形象。虽然《桔录》中所记真柑,不会是原本的南丰蜜桔,但与各地所产的乳桔比较,基本性状更加接近文中的描述。日本高桥郁郎所著《柑桔》、《日本园艺大辞典》、《日本园艺大事记》都说日本的纪州蜜柑(或称纪州蜜桔),在中国称为蜜桔、莳桔、南丰蜜桔、金钱桔,原产中国长江沿岸,约在700--800年前引自中国南部,“纪州蜜柑引自中国的乳桔(南丰蜜桔)”(引号中的括号是原文)。这说明,早在700年前南丰蜜桔就已驰名海内外。引种日后,成为江户时代至明治时代数百年的主要品种。
  
  南丰蜜桔概况
  
  南丰蜜桔是我国名特优果树品种之一,其原产地和主产区在江西省南丰县,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南丰蜜桔以皮薄核少、汁多化渣、色泽金黄、甜酸适口、营养丰富而享誉古今中外。
  
  南丰蜜桔
  南丰蜜桔源出乳桔。南丰县四周环山,地处洪州(今南昌)以南,冬季比洪州暖,夏季比洪州凉,适宜乳桔生长。唐代开元以前,距今已有1300多年,乳桔落户南丰,由于获得优异的生态条件,很快就成为农家主要果树栽培品种。经过长期繁育,虽出自乳桔,却具有新的性状,味更甜美,高糖低酸,香气浓郁,在桔中独具特色。人们以其味似蜜便称之为“蜜桔”,销往外地冠以产地名称称之为“南丰蜜桔”。唐宋以来,南丰蜜桔均被历代朝廷列为贡品,故有“贡桔”之称。清末民初是南丰蜜桔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最高年产曾达12万担之多。到民国时期,因战乱和灾害的影响,生产由盛趋衰,桔树被大量砍伐,桔园荒芜,产量急剧下降,一般年产只有1—2万担。到建国前夕,南丰蜜桔面积不到3000亩,年产蜜桔17789担。南丰蜜桔栽培地区集中在城区及县城附近的瑶浦、水南、杨梅、茅店等乡村,离城5公里外则少有栽培。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蜜桔生产,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政策上、技术上、经济上、管理上帮助和扶持桔农恢复和发展蜜桔生产。
  
  南丰蜜桔发展阶段
  
  纵观建国后,南丰蜜桔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8年)
  建国后,经过减租废债和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所有制,桔农有了自己的桔园。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指导桔农科学种桔,使桔农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2年蜜桔总产量上升到108万余公斤。1954-1955年间冬季受过一次大冻害,蜜桔总产曾降到65万公斤。此后产量逐年上升,到1958年达到227万公斤,创建国后第一个高产年。
  低产停滞阶段(1959-1972年)
  1959年以后,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重粮轻桔,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动乱,蜜桔生产出现了连续14年的徘徊局面。1961-1964年4年间,年产量只有100余万公斤,不到1958年产量的一半。1970年桔园面积只剩1360亩,成为建国以来桔园面积最少的一年。1972年总产量虽然上升到221万余公斤,但仍未达到1958年的水平。
  稳定发展阶段(1973-1979年)
  从1973年开始,南丰蜜桔生产走出低谷,面积增加到5243亩,总产创273万余公斤的新纪录。此后每年扩种1000多亩,到1977年已发展到11577亩,为1971年的4倍,1978年以后扩种规模一年比一年快,至1979年,全县柑桔面积发展到22932亩,总产达574万余公斤,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年产的水平,使南丰蜜桔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南丰蜜桔发展迅速。产区也由近郊扩展到远区,由平地到丘陵,由小块到大片迅速发展。到1982年,全县桔园面积到39700亩,1983年总产达1040万公斤,比1979年增加465万余公斤,4年间平均每年增产115万公斤。1986年总产达2千余万公斤,与1983年比较,增产965万多公斤,平均每年增产320多万公斤。1991年全县蜜桔面积发展到81578亩,总产达4千万公斤。桔园面积是建国初的27倍,蜜桔产量增加了50倍。
  迅猛发展阶段(1992-2001)
  1991年冬,南丰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冻害,南丰蜜桔生产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全县南丰蜜桔81578亩,冻死65480亩,占80.26%。冻灾后,南丰县委、县政府紧急部署,发动和组织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抗灾自救,重建桔园,恢复生产,与此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和发展生产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桔农和群众开荒建园的积极性,出现了个人、集体、国营一起上的大发展新局面。通过短短几年的共同努力,全县南丰蜜桔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发展区域遍布全县乡镇,并涌现出了市山、桥背、白舍、莱溪、洽湾、桑田等一批主产乡镇。1999年南丰蜜桔面积达16.8万亩,年总产量达1.2亿斤。面积和产量超过了冻前水平。近几年来,南丰县大力普及南丰蜜桔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着力提高南丰蜜桔品质,创立品牌,推动了蜜桔生产的迅猛发展。至2001年,南丰蜜桔面积达到18.2万亩,预计今年总产将突破2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现有面积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1991年增长70倍、15.7倍和2.2倍,总产量分别增长112倍、22倍和2.5倍。
  “十五”期间,南丰蜜桔种植面积将发展到30万亩,总产可达4亿斤。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