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乡村
溜石村(一)
时间:2009-10-12 15:43:44来源:作者:

13.jpg

    人们口中的“溜石”指的是“大溜石”。大溜石在宋代称为和风里,明清时属于三十都,现辖于池店镇,分溜石、溪头、霞福三个村。现在的“溜石村”沿用原村名至今,成了人们口中的“小溜石”。

  据晋江县志记载,溜石自古享有盛名,不仅是“郡溪入海第一门户”、历代扼守泉州城南的军事要塞;而且是泉州通往晋江东南沿海的交通枢纽,明代大型建筑海岸长堤的首站。宋代先民开渠道、修陡门,“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灌溉晋东平原的金鸡古渠的源头,便始自溜石。

  如今,大溜石虽已分成三个村,但这三个村紧紧相连,不分彼此,民风民俗皆无区分,且多以“朱”姓为村中大姓。我们在村中行走,常常是左脚在溪头村,右脚在溜石村,村与村并无距离之分,仿若还是当时的大溜石,浑然一体。

古渡塔影

  溜石与泉州市区一江之隔,历代以来,乡民皆以捕鱼为生。在晋江南岸的入海口,有个古渡口,码头很小,却历史久远。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发达,泉州港往来船只进入晋江水域,必定要驶进这个码头。可以想象,那时的溜石古渡口是怎样一派舟楫拥挤、货物如山的繁华景象。它目睹了溜石村的兴衰,也带来了许多的故事。如今,这个古渡口虽已无当年的风光,却依然默默守于岸边,继续着它的使命。

  我们漫步古渡边,希望能寻访到当年的印迹。江海交界的风带着丝丝的咸意吹拂脸上,几十条小渔船懒散地靠在退了潮的岸边。江水在古渡头那块被冲击得光滑无比的大石头四周汹涌着,石头上有四五个大大的坑洞,仿是当年的挂锚处。不远处,两个老渔人正在修补着一条已经满是斑驳的渔船。我们走近,与老渔人攀谈起老渡口的历史,老人眯起眼,看着明晃晃的江面,沉默许久说:以前,渔村的人出门打鱼、到泉州经商、下南洋都从这个渡口走;如今,建了桥,走的人少了,只有打鱼的人还守着这渡口。

  “要知道这个渡口有多久的历史,看看那座塔就知道了。塔还没有建的时候,渡口就很繁华了。”老人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塔说道。那是江上塔,村民都叫它“溜石塔”,建在村中唯一的一座山上。山叫高甲山,因山在海边孤耸而名,如同海天砥柱,屹立于晋江入海口。村里人亦习惯称之为“溜石山”。江上塔建于明万历年间,高耸于高甲山上,是仿楼阁式的古塔。村里的朱建国老人告诉我们,此塔被传为镇江之风水宝塔,与六胜塔、姑嫂塔并列泉南三塔,曾经是泉州港最重要的航标之一。现在的江上塔成了溜石的标志,也成了晋江南岸一处亮丽的风景。

  听闻石塔四周有数块记录当年建塔历史的石刻,我们绕着石塔周围找寻,未果。正觉遗憾之际,朱建国老人说:“以前,山上还有一口井,叫‘玉泉井’,虽在海边,但井水甘甜可口,用它来酿造的豆豉、酱料无论搁多久都不会变质。后来被填了……”言语间,惋惜阵阵。我们查阅了相关记载,果然,《闽书》载:高甲山“山有水井方广丈余,海潮至,兴泉不杂,色莹味甘。”看来,江上塔周边还有许多值得去玩味的所在,而我们所知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

  登上高甲山,在古塔边,凭栏远眺,视野开阔。隔岸的泉州市区高楼入云,近处江边草滩上水牛欢逐。而站在刺桐大桥向古塔眺望,塔影丛丛,映照着蓝天白云,塔下古渡口渡船轻摇,如水墨山水般清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