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扫黑风暴中的重庆经济逆势上扬:GDP增长可望达14.5%。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昨日表示,重庆全年GDP增长可达14.5%,在金融危机和打黑风暴中逆势上扬,重庆经济版图的巨变把人们关注的视野重新拉回到对内需市场的关注之中。
持续不断的重庆扫黑风暴让世界的目光瞩目建国60周年之后的中国动向,瞩目十七届四中全会后的执政党建设,在这样的关注中,各种声音更是层出不强,反而把薄熙来的建设重庆内陆开放经济体的“五大重庆建设”理念、两江新区、西三角经济圈等关系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内需市场的整体框架湮没在一片扫黑之中。
但是重庆近期公布的数据和预期让人惊喜,这种惊喜不仅体现在进一步回答了公众担忧打黑导致资本外逃和影响就业的问题,也回答了重庆扩大内需,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的地方治理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打黑不过是五个重庆之平安重庆建设的一个支点,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等五个重庆建设的强力推动,两江新区和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布局才是推动重庆发展的关键。
在金融寒风中,经济的稳定和就业是官员最担忧的问题,在经济层面,重庆涉黑资金涉及300多亿的高利贷,实际上已经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对重庆多家刚刚出生的志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打黑不但解决了社会建设和法治经济的问题,其实,从推进解决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来说,意义也是很大的,所以重庆打黑实际上切断了黑社会控制众多行业和部分企业家的黑色产业链条,为建立内陆开放经济体,建立内外资本平等公正的发展软环境带来了机遇。可以说打黑为薄熙来的内陆开放高地打了一个大大的广告,10月24日,正在浙江义乌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浪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荣金、华鸿控股集团董事长龚品忠、金田阳光投资集团董事长金位海等多位知名浙商表示:重庆“打黑风暴”使得一方平安,大大增加了重庆对他们的吸引力,使他们更加愿意投资重庆。金田阳光更是预计投资30亿元,这对那些担心重庆经济发展的人士大可感到欣慰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薄熙来主政重庆,重庆的发展定位实际上已经伴随重庆的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
直辖之初的重庆,可以说是3000万人的重庆;
2000年的重庆,是中等省的重庆,开始与左邻右舍比较了,伴随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产业调整,高层认识到重庆的市情其实就是一个中等省的架子;
2005年之后的重庆,随着“一圈两翼”战略和314总体部署推出,重庆在战略上是中国的重庆了,完成了从西部工商重镇到“中国重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战略定位;
到2007年底薄熙来主政重庆,重庆的定位再次变化,已经成了世界的重庆,中国的地理中心了。
这一变化非同小可,实际上把对重庆的发展纳入到全球市场体系中去,为此,重庆在促进内部交通体系的同时,薄熙来今年4初提出了“一江两翼三洋” 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构想。“一江”是指重庆沿长江黄金水道到上海,连接太平洋;“一翼”指从重庆出发,沿兰渝铁路到新疆,由阿拉山口出境,直抵荷兰鹿特丹港的铁路通道,连接大西洋的西北翼;另“一翼”是沿渝滇铁路,滇瑞、滇缅铁路,到缅甸南部的印度洋港口的西南翼。其中西北冀和西南翼是重庆的重点关注点。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货物传统上主要走长江黄金水道,经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地中海—鹿特丹港。这一通道被视为第一通道,运线长、耗时久,货物到达荷兰鹿特丹港至少需45天。但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精确计算的结果是——兰渝铁路3年后将建成,届时从重庆到鹿特丹只需要12—13天时间,重庆到欧洲反而比沿海地区近了。这意味着重庆作为中国地理中心,作为世界的重庆,终于有了可以与沿海企业同等竞争的物流发展成本了。这一内陆开放路径提出来不久,惠普、富士康就给重庆投了信任票,2000万台电脑生产不但改变全球电脑生产格局,也将第一次把重庆汽摩产业从第一支柱变成第二。在金融危机的寒风中,重庆逆势上扬,正是抓住了危机带来的全球生产要素大洗牌的机会,把信息产业收入囊中。而宜居重庆中的危旧房改造项目涉及1800万方改造,在给几十万老百姓带来安康的同时,也完成了对重庆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调控。而健康重庆、森林重庆的推进也颇值得关注,因为签订了上百个与国家部委的合作协议,重庆算是把有关部门“策划”进自己的盘子了。重庆吸纳市场要素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行政要素的吸纳,可见,“跑部钱进”有了升级版。
对中国来说,一场金融危机让整个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外部市场萎缩,内需市场实质上启动乏力,所以最近不断给老百姓尤其是农民释放利好,以促进消费能力的提升,但是对重庆这些后开发区域来说,金融危机是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坚持内陆开放的路径,是可以承接更多生产要素的,同时高度注意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农民融入城市的政策设计,虽然有城乡统筹的整体框架,但是需要用好实验区的政策,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两翼人口向一圈转移的问题,需要更好的政策载体,如此,则重庆将创造更多的经济奇迹,可以更长久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文/两江书生)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