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乡村
酱——曾是山东农民的当家“菜”之一
时间:2009-10-28 11:02:2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贝宜可

  酱,有大豆的芳香,有酿造食品的味美,清口开胃,增进食欲。

  在笔者的家乡,山东济阳、邹平、惠民一带,酱曾是农民饭桌上的当家“菜”之一。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月里,庄户人家很少吃蔬菜,长年累月就是咸菜、辣椒、酱。

    将豆子炒熟,去皮后放锅里煮,煮后发酵(约五六天就能发酵好,用筷子搅拌,一挑,有长长的黏丝),再晒干,成酱坯子。用清水把酱坯子泡透,放上食盐(有的还要放点儿芝麻、八角什么的),上水磨磨,磨(推)下来就是酱。 一说起“酱”,在不少地方,人们指的就是这种豆酱,前面无需加“豆”字。

  春天,花上一两毛钱,买点小葱,盛上一盘酱,一家人围着饭桌,放下筷子,拿起小葱,将葱叶往葱白上缠绕一下——蘸酱。地瓜干窝窝头,小葱蘸酱,算得上一顿美餐。 没有小葱,就趁下地干活歇息的当儿,挖些苣苣菜,到家洗洗,最好是提前泡上个把小时。苣苣菜蘸酱,也吃得倍儿香。

  下午放学后,拿个窝窝头,尖朝下,里边放上酱,洗上几棵小葱,挎上提篮,下地给猪拔草去。啃一口窝窝头,蘸一下酱,窝窝头吃光了,酱和小葱也没了。那情那景,那个香啊,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

  葱花炝锅,把酱用清水稀释一下,在勺里煮开,浇在面条上,这就是老百姓的炸酱面!要厨艺没厨艺,要作料没作料,做起来简单,吃起来不简单。炸酱面,关键是“酱”,酱真、味正。

  家乡过去有种宴席,名叫“三半截”(顾名思义,宴席分前、中、末三截),席上有道菜就是大葱蘸酱。一道大葱蘸酱,烘托出“三半截”酒席的高档,显示着客人的尊贵。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大鱼大肉吃得口腻舌滑,酒席上经常有大葱蘸酱,只是那酱多半是豆瓣酱和甜面酱,味道自然也就大不一样了。

  秋天腌咸菜,春天推酱。看看各家差不多都把酱坯子做好了,有水磨的人家就将磨盘好,给大伙儿提供个方便,自己也弄点实惠(来推酱的,都要给磨主家留一碗酱)。

  炒豆子,做酱坯子,是女人的活儿。推酱,这活儿也多半是女人来干。东邻西舍,几家的主妇们合伙,推了这家的,再推那家的。推酱,是有动静的活儿,水磨转,瓢盆响,更有娘们儿说说笑笑,叽叽嘎嘎地嚷;拿个窝窝头,一边干着活儿,一边尝,尝尝这家的,尝尝那家的,品头论足,谁家的酱色好,谁家的酱味好,谁家的酱咸了,谁家的酱淡了……院子里推酱,大街上闻香。串乡卖小葱的,自是冲着那院子起劲地吆喝:“新割的小葱子——8分钱1斤!”

  豆子炒得老,酱色深;豆子炒得嫩,酱色浅。发酵好与坏,关乎酱的味道。酱,宜咸不宜淡。俗话说,省了盐,酸了酱。

  现在,酱不再是农民饭桌上的主菜之一,农家户里也很少有做酱的了,当年那些做酱高手,多半也已驾鹤西去了。

  小葱1块5毛钱1斤,照样买,就是没有酱了。去超市买瓶豆瓣酱或甜面酱,咋蘸也蘸不出那个味儿来。

  听说家乡农村大集上还有卖酱的。 (田邦利)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