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乡村
产业托起新农村
时间:2009-10-29 11:27:2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严冬时节,记者在营口农村采访发现,两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已使当地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个产业特色明显、富裕、文明的新村庄,正在营口农村崛起,让人耳目一新。

  盖州市什字街镇侯家村68岁的兰永治老汉感慨地说:“没想到我这把年纪了,还真能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半年前的侯家村不但不通公路,而且连接家家户户的小路也是烂泥路,如今柏油路修到了村里,烂泥路变成了景观路不说,单就家里300棵果树结出的苹果比往年每斤多卖出4角多钱,老汉能不高兴吗?在团山办事处北海村,60%的村民如今住上了二层小楼,冰箱、彩电、热水器等一应俱全,同城里人生活别无二致。陪同采访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孝波说:“北海村新农村建设搞得好、进展快,原因就是有了渔业生产和海蜇深加工作为产业依托,农民富裕了。”

  营口市委、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之初,便明确提出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点,通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和谐。按照这一要求,4个涉农市(县)、区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出台各项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优势产业的具体办法。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找准切入点,这就是以培植产业为核心,促进农民增收,只有农民富裕了,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持之以恒。”盖州市副市长张吉良如是说。该市结合实际,把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分解到乡镇、办事处和村,把产业发展与农民家庭生产实际状况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的带动作用,使产业规划转变为农民的具体目标和自发行动,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不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困惑,让千家万户发展产业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有了坚实支撑。记者在大石桥市周家镇看到,由于产业化发展思路明确,该镇已建成大扁杏、苹果、南果梨、食用菌等为主的9大农产品基地和以生猪、肉食鸡等为主的4类畜禽产品基地,全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0家,年产值1100多万元,带动当地2400多农户致富。

  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营口市农业正朝着区域化、专业化方向推进。目前,营口市西部优质高效水稻、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中部优势水果、蔬菜生产基地,东部山区特色产业生产基地格局已初步形成。盖州市西海、团山办事处的水产养殖、深加工;大石桥市水源镇、旗口镇的水稻及深加工;梁屯镇的红树莓加工、榜式堡的绒山羊、羊绒深加工……

  产业发展壮大,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农民有了经济作基础,改变居住环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各地都涌现了农民群众要求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规划建设自己所在村的喜人场面。

  在老边区边城镇老边村,没有被列为全市6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行列,看到别的村热火朝天建设新农村,村民们也坐不住了,纷纷要求村干部带领大伙儿把本村建设搞好,要达到甚至超过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从去年开始,村里不仅拿出十多万元装修了文化活动室,而且还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安装了各种体育器材,供村民健身活动使用。12月5日,记者来到该村采访,看到街道边花砖墁地,投资百万元兴建的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已经竣工。

  产业托起了新农村。营口市依托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产业,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和支撑,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