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乡村
四川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
时间:2009-10-29 11:28:0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以花为媒,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川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地处成都市东南,全村有四个联合社, 696户,2551人,2.91平方公里。红砂村具有悠久的种花历史,是西南最早发展花卉产业的重要基地,有“八代花王”王家花园、蜀中茉莉花故里“茉莉园”等,但过去由于基础设施、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经济十分落后,一直是锦江区的贫困村,市民俗称“成都的西伯利亚”。2003年红砂村通过放大花卉产业优势,以省花博会为契机,坚持走精品农业、都市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的路子,成功打造了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红砂村花乡农居,带动了片区农民增收致富,成为省、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亮点之一。2005年4月以红砂村“花乡农居”为首的三圣花乡“五朵金花”通过了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的验收,红砂村还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的殊荣。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0150万元,人均纯收入7060元,上交国家税金261.88万元,旅游经济收入达到5800万元。
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2003年,红砂村按照“支部 协会”和“[公司 基地 农户(股农)]×科技”的模式,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通过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都市农业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中心,农民的土地合理流转给了以成都维生公司为代表的28户龙头大户,该公司以花卉种植、园艺设计、绿化工程、餐饮娱乐、教学、观光等为主要经营业务,现已拥有花卉科技示范园220亩,高档盆花栽培区8000平方米,展示厅1300平方米。大型花卉种植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带动了红砂村的花卉种植上档次上规模,实现了产业化的生产和销售。
根据该村花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成立了小盆花协会,加强对花卉产业的协调、管理职能和中介服务功能,监督管理,净化花卉市场环境,克服花卉产业“小、散、乱”的局面,贯彻执行相关政策,严格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在企业、政府和市场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分类指导和优质服务,使花卉产业逐步走向正道,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 “全国十大重点花卉批发市场”之称的高店子花卉交易市场及成都博卉花木综合交易市场的入驻,也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发展。现在红砂村花乡农居已成为中国花卉产业的重要基地,以红砂村为主体,形成了年产小盆花1600万盆,鲜切花3亿枝的生产规模,片区花卉种植业的年总产值达6500万元。精品盆花、鲜切花、月季种植、科技示范、苗木种植、川派盆景、彩色植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六大花卉片区,相互依托,各具特色,成为花乡农居生态观光农业的一大亮点。
二、发展观光旅游,促进村民致富
花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片区经济的发展,2003年区委区政府对红砂村“花乡农居”进行了景区化打造;修建了道路、污水管网,安装了路灯和天燃气管道,改建 “微水治旱”工程 29个;按照“一户一策”和“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原则,通过穿衣戴帽的方式对原有农房308户实施了“川西民居”风格的改造。别致幽雅的花乡农居营造出了“绿树葱茏掩竹篱,花香幽然入院墙”的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农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实现了致富增收。如今,这里不再是单纯的种花、卖花模式,而是发展到以观花、赏花为主题,对花的研究、产品、包装、休闲娱乐等全方位深度开发的产业化现代都市农业。农民也有了四种收入作保障,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3850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7060元。
三、严格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形象
三圣花乡“五朵金花”的全面开放,成都周边仿效红砂模式景区建设的越来越多,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给红砂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要使红砂村花乡农居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严格规范管理,不断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档次。为此,该村严格按照区委提出的精细化管理、问题管理、差距管理来加强对景区的管理,保持景区的持续发展,促进村民增加。
(一)健全机制,规范景区管理。景区注重班子建设,成立了秩序部、保洁部、绿化部,并选派能力强、有文化、有责任心的村干部任各部部长。在深入调查、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加强旅游制度建设,提高全行业的服务质量,制定了《花乡农居管理制度》,秩序部、保洁部、绿化部等各部职责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景区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把管理干部带到九寨沟、温江花博会、陴县农科村等地去参观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查找差距,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每天召开工作例会,各管理干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大到整个景区的发展、提升,小到小商小贩的乱摆乱放、一株枯枝、一个卫生死角、一副碗筷、一盆花的摆放、地上的一个烟头等,每个管理人员都认真对待,他们把景区的繁琐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干,在他们的精细管理下,花乡农居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二)帮助村民转变观念,促进村民致富增收。刚开始村民不懂餐饮,缺乏经验,加上设施简陋,经营不到两个月游客就逐渐减少了。为了帮助村民转变观念,干部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下班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和村民拉家常、摆龙门阵,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从点滴入手,指导他们如何经营,怎样完善硬件设施、怎么做好服务,向他们灌输“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等,引导村民改变生活习惯,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择业、就业,引导他们打造经营环境,促进他们尽快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村两委还带着10几个农家乐老板到“锦江宾馆”、“上里古镇”、“小平故里”、“隍城老妈”等地去参观学习别人的经营、服务和管理理念,找自己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聘请岷山酒店管理公司对所有农家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现场指导、集中培训、规范管理。现在村民的意识转变了,收入也增加了,他们用自己挣来的钱主动对农家乐进行提升,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配合景区的管理,使整个景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成立餐饮协会,规范各农家乐的经营管理秩序。遏制不正当的竞争,开展行业竞赛,聘请专家逐户指导菜品,研讨餐饮发展等,促进了餐饮业的健康发展。
(四)高度重视旅游安全。为了给游客营造一个安全的旅游的环境,不定期地对各农家乐进行消防、食品安全检查,严格食品的进货渠道;巡逻队采用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花乡农居的安全。
(五)加强旅游市场开拓。与信誉好、经营实力强的旅行社进行合作,开发红砂一日游,利用它们的渠道网络,吸引更多的游客。
(六)开展农家乐星级评定。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对景区内各农家乐进行评星定级,规范了各农家乐的经营,提升了经营服务档次,为花乡农居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使红砂村的旅游产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花乡农居进行大力宣传促销,进一步深化“花乡农居”品牌,提升“花乡农居”的整体形象。一方面,结合 “花卉时节”、“激情红砂之夜”、“家庭园艺节”、“美食旅游节”、“精品餐饮特色一条街”等多项活动的开展,聚集人气,深化了“花乡农居”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开办阅览室、成立红砂村综合信息站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红砂村基层服务站”、添置投影仪和电影放映机等,为各农家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培训,使各商家的经营理念、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提升了花乡农居的整体形象。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