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乡村
服务农民 云南省农家书屋建设扎实推进
时间:2009-12-17 10:01:49来源:作者:阿卡

      以书为媒,华宁县盘溪镇农民引种试种7个品种的早熟玉米,成功栽培并实现产量翻番,从而增收致富。农民们高兴地说:“书中有黄金,早读早致富。”农家书屋作为云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型平台,已经成为农民学科技、学知识的精神乐园,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文化基地,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农家书屋是一项为了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的惠民工程。2006年,云南省将其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试点工作,2007年为全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云南省成立了由新闻出版、财政、文化、农业等10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日常工作机构。今年,云南省又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将任务层层分解,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保证了农家书屋工程顺利实施。4年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创新工作方式,农家书屋建设稳步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10月,云南省共建成农家书屋2032个。

  为给农民送去真正“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出版物,云南省结合实际,精选图书目录,实现了“一村一别”。以政经类、文化类、生活类、少儿类、综合类出版物为基础编制了18套通用类书目,同时,由各州(市)根据本地区需求特点选出适合的种植、养殖、农业加工等科技类书目,把18个通用类书目与各州(市)挑选的科技类书目进行搭配,形成了采购清单1300个,共涉及图书品种5379种,使相邻的18个农家书屋配书各不相同,实现了“一村一别”,既最大程度满足了当地农民群众的需要,也为将来在书屋之间实现出版物流动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对多数群众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从目录外选配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进农村,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园地。以前想看本书,还得跑到县图书馆或乡文化站去,很不方便。现在村里有了农家书屋,看书学习的人多,文化生活丰富了。昆明市文化局局长朱建国说:“如今,我市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的新气象:热爱读书的多了,扯皮打闹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粗话连篇的少了;农闲时学科学的多了,打麻将赌博的少了,村风更加文明健康。”

  农家书屋配备了大量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农业科技类图书,农业科技知识得以直接进村入户,有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形象地比喻:“农家书屋消除了农业科技与农民群众的一道屏障。”玉溪市红塔区师旗村农民朱平按《种油料作物必读》一书给出的方法科学种植,油菜产量、品质大幅提高,获得大丰收。弥渡县八士村农民邹荣从《笼养蛋鸡技术》、《无公害蛋鸡饲养》等书籍中学习掌握了规模化养鸡技术,扩大了养鸡场规模,年收入1.5万元。(记者 杨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