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总结 以创建县级先进村为契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建“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工 作 总 结 孙端镇樊浦村,位于绍兴县最东侧,与上虞道墟相邻,南近329国道,北临沪杭甬高速公路,村域面积1.82平方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654亩,总人口2273人,户籍数849户,共有村民小组7个,现有党员85人。2006年,全村经营总收入25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50元。 近年来,樊浦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会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和谐稳定。2004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绍兴县卫生村”、“绍兴县文化村”、 “绍兴县文明村”、“ 市级卫生村”、“ 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等荣誉。 我们深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并切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并将其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来,重点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将上级对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和要求落到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处。 年初以来,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我村积极参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环境整治的动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次整治,我们兼顾全村的平衡性,并注重重点,在近几年的实施中,主要落实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落实规划,务实发展经济。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应坚持规划先行,同时应村制宜,量力而行。2003年并村以后,我们针对原樊浦和王家溇基础设施不同,着手编制新村总体规划,并结合实际,委托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新村规划初稿确定后,进行党员、代表审核同意后,于2004年5月通过评审。同时为统一思想认识,我们组织了村两委员会成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去县内外学习先进思想,使党员群众转变了观念,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回家后大家一致认为要认真按照规划的要求,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樊浦村的面貌得到改观,在新农村建设上见成效。为促进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村两委会把发展生产,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开拓思路,改露天、路边马路市场为室内规范化市场,实实在在解决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问题,并幅射附近工业集聚区。鼓励、支持村民积极发展服装业、小五金等,目前已发展服装业3户,每户平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发展家庭小五金5户,年收入7万元左右。2006年,全村经营总收入25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50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3万元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元。2007年,预计全村经营总收入达2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948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5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元。 我村始终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目前,我村危房拆除率、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自来水入户率三项指标均达100%。村民过上了比较宽裕的生活。 二、完善基础设施,着力美化村容村貌 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打造一个村容整洁、设施比较完备、环境更加优美的新农村形象。结合本村实际,我们制定了村庄建设规划,更加重视改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由于历史原因,村民走的是水路、泥路、塘渣路,村内几乎没有硬化的水泥路面,针对这种现状,近年来我村以惠民工程和“双创”为入手,以改善村内基础设施为目的,加强对道路硬化的建设,投入100多万远,对大小15条主要干道进行了硬化,长4125米总计约20000平方米。同时投入130万元,砌坎河道3500米。按照村庄规划要求,投入30多万元,兴建了村中心路,为全村近一半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并使原樊浦和王家溇真正合并在了一起。在路面硬化和河道砌坎中,村里充分利用村内的旧石头、旧石板和废弃建筑垃圾,既节约了资金,又整理了村内环境,使村内的主要道路、支路得到贯通、平整。又投入近5万元对全村所有未亮化道路进行路灯安装,共计48盏。并加强对其日常管理,做到及时更换,及时维修。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为遏制住违章建筑的不良风气,我村在农户建房上统一规划管理,统一格局,基础建设由村统一建筑,抓住了违章建筑的源头。还在村里建立了环境整治信息员制度,使村委及时掌握村民违章搭建的苗头,积极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并及时制止。通过道路的建设和河道的砌坎工程,共清除违章搭建2000多平方米。今年共拆除违章建筑12处,拆除违章面积350多平方米。同时对3处有合法手续的重点危房,通过做农户思想工作进行了拆除,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使村容得到了改善。 为了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以改善,我村投入5万资金建设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及12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并对周遍环境进行了绿化,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于2003年底投入70多万元,安装了小舜江自来水,全村农户自来水安装率达到100%。投入近10万元,新建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公园,增加了农民健身的途径。同时我村积极利用道路两旁、村庄角落等一些可以利用的地方建造花坛搞绿化。到今年年初为止,新建花坛125个,新增绿化面积4000多平方米,并在河道两旁都植上了香樟,使全村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35%以上。新建垃圾箱34只,垃圾中转站1个,公共厕所32个,配备7名专职保洁人员,做到路面一日一扫,公厕一日一清。自2003年底至今全村投入环境整治资金达300多万元。 三、加强“软件”建设,行为风气彰显文明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求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也要求精神文明、行为风气等软件建设能有所加强。为提升村民行为素质,形成生活和谐的良好氛围。我村采取了几项有力举措。 第一加强文明生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教育。我村以宣传册、标语、阅报栏、公告栏、灯箱广告等为主要宣传阵地,对村民进行行为规范宣传教育。第二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家庭和文明示范评选活动,全村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良好氛围已逐步形成。第三我村投入5万多元建设村民活动中心,使村民文化休闲活动有了去处,村民之间的交流有了新的场所。第四组织部分中年妇女成立村腰鼓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全村村民健身的热潮。第五建立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大大减少了以前随意丢弃废弃物的现象。第六在村民主要聚居区设立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在几项举措的有力推动和广大村民的积极配合下,我村村民安居乐业,遵纪守法,三年内无刑事案件发生,计划生育率和义务教育入学率三项指标均达100%。 四、深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务实高效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管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村两委会班子团结、务实、高效,班子成员之间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为做到“依法治村,有章可循”,我们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经过全体村民民主协商,制定了《孙端镇樊浦村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孙端镇樊浦村村民自治章程》、《村务公开工作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规范党务、事务、财务三公开制度为抓手,推进村级事务民主管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障村民正常行使民主权利,共同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于重大村务,严格采取先村两委会讨论,再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然后付诸实施的程序。凡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认真听取民意,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作出利民、惠民的决策。真正做到“了解民意、倾听民声、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始终做到符合上级要求,群众放心满意。 总结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经验,第一,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第二,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第三,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切实地执行;第四,离不开团结的两委会班子和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新农村建设不是阶段性的任务,农村工作向来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更是村两委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走的路还长,我们一定毫不松懈,决不动摇,依靠群众,服从领导,再接再厉,把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