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生产历史悠久,是揭东的传统农业项目。鲜笋供应整个粤东市场,并供应香港及东南亚一带,早已遐尔闻名。竹笋品种独特,品质优良,是国内罕见的食用笋品种,有“岭南山珍”美称,具有植株矮、分枝低、叶片密、叶量多、产量高等特点,产品高纤维、低蛋白、无脂肪,含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有保健减肥美容等功效。竹笋整个生产过程不需施用农药,不受任何污染,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在国内外被誉为“第一绿色保健食品”,出口不受配额限制,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1986年全市仅有麻竹林6万多亩,到2004年已发展到35万亩,年产鲜笋3..5万吨,年总产值2.26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笋竹基地之一。竹笋加工的规模和技术也都有大幅度的提高,2004年全市鲜笋加工能力已达25.2万吨,笋干产量1.26万吨,麻竹笋即食产品达30余种。产区农民人均竹笋收入1250元,占年总收入的41%,麻竹已成为该市农村的重要经济来源。
揭东建县后,高度重视竹笋基地建设,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大力加快基地建设步伐。把发展竹笋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作为农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大力加以发展,扩大竹笋生产基地,推进竹笋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县竹笋种植面积已达9.5万亩,年产竹笋25万吨,成为粤东地区唯一的大型竹笋生产基地。全县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基地有2个,种植50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5000亩以下基地有35个。亩均产量4吨,高产园可达8吨以上。全县有竹笋加工企业17家,年加工竹笋20万吨,产值5亿多元。农民人均竹笋收入达1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去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竹笋之乡”。
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推广科学栽培措施。竹笋高产栽培技术,并大力推广,还建立了高产栽培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促进竹笋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是完善科技推广网络。我县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并根据生产特点,不定期印发资料,运用广播、墙报等形式,宣传科技知识及各季节应采取的措施,针对生产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问。
三是加强笋制品的研制开发。目前,县内规模较大的几家竹笋加工企业,开发竹笋加工系列产品均达20多个,效益明显提高。四是加快标准化建设。笋制品是我县外向型农业的一个主导产品,为了适应加入WTO后的挑战,促进竹笋业走向世界,我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成功地制定了《揭东县竹笋综合标准》,并把技术标准应用到生产中,建立了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5000亩,逐步将规范化栽培管理标准扩大到全县,规范了竹笋栽培技术,保证了竹笋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