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山美、水美、人美。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市境介于北纬27°25′~28°57′和东经118°41′~120°26′之间。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下设莲都区,辖青田、缙云、遂昌、松阳、庆元、云和、景宁7县,代管龙泉市(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莲都区。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248万。
青山绿水,风光旖旎的丽水,生态环境优良。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等山脉在境内绵延起伏。全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为江浙第一高峰。丽水境内植被保护良好,全市林地面积2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9.1%,林木蓄积量3811万立方米,被誉为“浙南林海”、“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丽水是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六江之源”,水质优良,江河湖泊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Ⅰ、Ⅱ类标准。境内水资源非常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达290万千瓦,占全省的4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的3.5倍。1999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丽水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3年11月通过专家组验收,是名符其实的“秀山丽水、浙江绿谷”。
秀山丽水,集“奇、峻、清、幽”于一地,汇“峰、林、洞、瀑”于一域。拥有缙云仙都、丽水南明山、东西岩、青田石门洞等国家级、省级名胜风景区;龙泉凤阳山、庆元百山祖、遂昌九龙山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云和仙宫湖等省级森林公园;龙泉大窑遗址等国家、省级文保单位。800里瓯江,流出了一缕缕清纯,淌下了一片片绿韵。自然和人文景观群星璀璨,美不胜收。
丽水资源丰富、特产众多。森林、农副产品、矿产、野生动植物等四大自然资源总量均占全省首位。全市有3800多种植物,是厚朴、元胡、茯苓、白芍等名贵中药的主要产区;有脊椎动物505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华南虎、梅花鹿等60种。矿产资源丰富,有矿产57种。其中,叶腊石的储量占全国的1/3,遂昌金矿是浙江省最大的金矿,缙云沸石矿是全国最大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沸石矿。传统工艺品有驰名中外的青田石雕、龙泉宝剑和青瓷、云和木制玩具、遂昌黑陶等。有六个县(市)分别被评为首届特产之乡——中国椪柑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青瓷之乡、中国宝剑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木制玩具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丽水市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近几年来,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8.19亿元,与全国同步跨上人均GDP1000美元的台阶;财政总收入25.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3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金温铁路贯穿丽水,与温州机场和万吨级海港紧紧相连。金丽温高速公路丽水至金华段已正式通车,丽水至温州段高速公路以及丽龙(泉)、龙(游)丽高速公路将分别在明年和后年建成;投资50多亿元的滩坑水电站进入移民阶段;交通、电力和邮电通讯瓶颈制约状况得到初步缓解;市政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着力打造“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形象,逐渐把丽水建成一个集区域性教育中心、医疗中心、交通枢纽、商贸物流、特色文化、旅游胜地等六大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4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68.3亿元;农村劳务输出步伐加快,全年有组织地实现劳务输出3.1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254个。教育“两基”得到巩固,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区域特色文化的创建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充分挖掘剑瓷文化、黄帝文化、石雕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摄影巴比松油画文化的内涵,整合形成了绿谷文化。丽水是中国第一个“摄影之乡”,摄影等文艺创作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未来10年、连续五届将在丽水举办。
丽水极具后发优势。以纳爱斯为代表的地方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以竹木加工、电力、钢铁、采矿、医药、造纸、鞋革、羽绒、机械、五金为支柱的特色工业体系。食用菌、水干果、茶叶、高山蔬菜等绿色食品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产品不断集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安定,生活环境日益完善。全市围绕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朝着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