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月5日电(记者沈锡权)发展县域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否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浙江省安吉县的实践证明,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模式,能够走出一条山青水碧、民富县强并行不悖的科学发展道路。
记者在安吉调查发现,这个人均只有7分田的山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预计达12000元左右,比浙江省平均水平高出1000多元,其中68%来自“绿色产业”。一根毛竹,在当地被开发出5000多个产品,人均因此增收6500元。当地打造的“中国美丽乡村”蜚声国内外,带来了大批游人客商和不竭财源。
顶住压力实现“经济生态化”
地处浙江西部天目山区的安吉曾是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企业的崛起,使当地很快摘掉了贫困县帽子。然而,问题也很快出现。青山被毁,污水横流,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严重的水污染危及下游的太湖。1998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出黄牌警告,安吉被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一场治污运动在上世纪末打响,安吉果断作出了“关、停、并、转”的治污决策。当时县财政收入只有4000多万元,却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对全县74家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治理,关闭了33家,其中包括占全县三分之一税源的纳税大户——孝丰造纸厂制浆生产线。遍布山野的矿山企业也从243家“砍”到17家。
痛定思痛,县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安吉县最大的发展资源。就在周边各县市你追我赶比拼GDP时,2000年,安吉县人大提出,把“生态立县”正式确立为全县的发展战略。
安吉几届县领导班子对“生态立县”战略坚守不渝——凡是对生态不利的项目不上,对环境有害的企业不批,宁可因GDP和财政收入上不去挨批评也要保环境。
台资项目“天湖度假村”房子已经造好了,但被发现会污染水源,县政府宁愿赔偿700万元停工;一个用虾壳提取虾青素的投资项目效益极好,但分析认为它会污染周边部分土地,且有臭气,四个乡镇书记和环保局领导一起把这个项目否决了。
“生态立县”的代价是沉重的。1999年,安吉与附近一个县的财政收入差距仅有4430万元,2002年拉大到1.5亿元,差距最大时只有人家的一半。在湖州各县市的经济总量中,安吉县连年倒数第一,因此多次被点名批评。
“近五年来,光我直接经手放弃的投资额就有近300亿元。”县委书记唐中祥说,印尼金光集团的一个投资近50亿元的造纸项目全部达成后年税收能达10亿元,但因企业用水量太大,项目被否决了。
“在安吉,环境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保护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 唐中祥说。
几番壮士断腕,十年卧薪尝胆,安吉的生态恢复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从12000吨下降到600吨。西苕溪水质从治理之初的劣五类改良到了二类水。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5%。安吉成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全县15个乡镇中有12个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居全国首位。
近日,县环保局总工程师闵炯带领记者到孝丰镇的西苕溪,指着桥下的一江碧水说:“10年前,受孝丰造纸厂等排放影响,这里的水是劣五类,像‘酱油汤’,还冒着气泡,现在都可以用来漂流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