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骡马古道
图为随骡马古道流传至今的地名诗中“水南渡口望归船”所指的水南渡口。 向才银 国家重点工程皂市水库下闸蓄水,这条具有110年历史的骡马古道从维新镇拖船峪村到皂市镇骡子坝地段,约30公里长一段将淹入水下。怀着几分惋惜,再一次踏上这条古道,缅怀修路的先人,品味古道地名诗,想象着当年路上繁荣情景。
路有什么奇
古道许多地方都有,尤其是滇藏边境那条“茶马古道”经电视一渲染,更是名贯世界。而这条起于湖北省五峰县“龙门出水”,横贯石门县全境,过湖南省临澧、澧县,在津市和水路相连的古道,蜿蜿蜒蜒350公里,全部青石板铺就,被史学家称为“湘西北丝绸之路”。道场垭的一位“土著”曾是这样描绘儿时古道印象:“一条4尺来宽的青石板山路,像青色的缎带,从壶瓶山深处飘来,穿过店铺林立的珠宝街,‘爬’上‘天上人间’的冷风垭,渐渐地隐入天际;路在镇里突然‘发胖’,青石板场坪把三两家客栈连成一体;凉风吹来、带来鸟语花香,也将这里的茶香、饭香送得很远,赶路人如何经得住诱惑?于是一声吆喝便停下骡马;此时高兴的还有牲口们,交头接耳起来……”因为当年这条路上最主要的运输工具还是骡马,所以人们还是称其为“石门骡马路”。
路是何人修
相传很早的时候,石门西北高山峡谷崎岖路难行,一位很孝顺的儿子要送娘到山外治病,一步一磕头,恳求神力相助打通出山通道。孝心感天动地,一夜之间,一条从家门口直通津市大码头的青石板路便呈现在眼前。传说当然不足信。上了年纪的说法是,110年前,广东巨商卢次伦兄弟3人在壶瓶山中建泰和合红茶号,年生产宜红茶15万公斤,出口欧洲;为方便运输,遂出资修了这条骡马路。可见,这路是因茶而起,因商而兴。青石板上深深的骡马蹄痕印证着这路上昔日的繁华兴旺,据说仅泰和合一家跑在这路上的运茶骡马就达500匹。路上行人商贾摩肩接踵,骡马蹄声日夜不息,茶叶、桐油等山中特产由此远销海外,只是这路没有将山外的文明引进来。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公路线从常德延伸到这里,70年代铁路横贯全境,从此骡马古道沉静下来,公路上的汽车声、铁路上的火车叫也取代了这里骡马蹄子的得得声,但是来此旅游的人摩肩接踵。
诗是何人作
与国内其它古道相比,随这路而传的有一首珠联璧合、脍炙人口的地名诗,将路上的地名连贯始终,将途中的风景描绘淋漓尽致。住在骡马路边的许多老人,至今尚能念出诗中几句来。身在此山数十年的老中医雷日升对地名诗最熟悉,至今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全诗,且逐句讲解。全诗如下:
水出龙门居上游,泥沙随波涌潮流;
金银荡尽岩长在,乱石横撑虎港舟;
大面山头日暮烟,水南渡口望归船;
台前莫问谁家柳,马走岩边稳着鞭;
寨中军火烧铜锅,煮尽所街米几多;
瓦箭楼高烟户少,莫纵黄虎下山坡;
箭棚岭上好纳凉,磨香坪处尽山岗;
栋青树老千年在,留作后溪桥柱梁;
兰木荫浓李木青,鹅池古庙地钟灵;
道场垭上朝仙佛,珠宝街头客听经;
水绕鹅池与雁池,渔潭风波静何时;
商近思古溪欲饮,苦竹钓杆垂柳丝;
山溪断处一桥高,碗水难消口渴焦;
冲到芦茅来暴雨,冷风刮面快如刀;
欲下拖船路一条,隔河渡水怕风暴;
青山不老重阳树,垭上梨儿早已凋;
热水溪开鼎沸汤,仙人已去空留庄;
九折坡前回首望,河中泡起金银缸;
贾家村内树凋残,鱼儿吃尽一溪干;
小小蛇儿张毒嘴,河出两口溪变滩;
樟树搁边水碧流,长滩十里浪沙洲;
青鱼摆脑翻波浪,油榨滩头稳坐舟;
骡子踏坏坝上路,白岩陡壁遮青天;
当年皂角树何在,昔日桅杆插路边;
白沙渡口水平缓,见子溪旁树满山;
满塌芭茅掩碧草,雀儿横冢乃古船;
数户新关两街坊,隔山相望水生烟;
马家溶出闫家溶,坡上百步日西红;
方顶山头放眼望,石门月色布夜空。
诗后隐现的是一幅佳人暗抛绣球、才子巧结良缘的绝美画卷:有一天,修骡马路的出资者卢氏兄弟大宴宾客,以文为义妹紫燕选婿。聪慧过人的紫燕出题很是“另类”:燃一炷香的时间内,谁作出一首从“龙门出水”到石门县城的骡马路上地名诗来,自己就嫁给谁。数百文人参“考”,可一炷香燃尽,仅有穷教书先生覃湘阶交上卷来。相传,覃石门杨柳寨(现属雁池乡)人,自幼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从求学时起就常走骡马路入县城,对路上的每道沟坎都了如指掌,路上的风物早就是他审美对象,作起地名诗来也就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所作的地名诗也就广为流传。两人成婚后,紫燕小姐苦心经营,覃家很快富甲一方。不过,覃湘阶一直割舍不下他的教鞭,胡子花白时仍在免费授徒。
我们走完骡马路,看到了另一幅景象:曾一度沉寂的骡马路如今又喧哗、繁荣起来,许多来世界物种基因库、国家自然保护区———壶瓶山旅游的人,不坐汽车,而是按照地名诗的“指点”,徒步踏访骡马路,欣赏沿途美景,体味着当年情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