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2月5日电(记者滕军伟、邓卫华)每年正月十三和十四,是胶东渔民的另一个春节--渔灯节。当地渔民载歌载舞,祭祀海神,祈求来年鱼虾满仓。
正月十三一大早,在位于烟台开发区的山后初家村,渔民以户为单位,自发地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打着彩旗,一路放着鞭炮,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满舱,平安发财;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现在的渔灯节还增添了戏曲、锣鼓、秧歌、舞龙等多种群众娱乐活动,整个码头喜气洋洋,气氛热烈。
据了解,渔灯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渔灯节作为一种民间的海洋民俗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政府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渔灯节已从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演变成传承渔村文化、款待四方宾朋的盛大节日。山后初家村渔民赵兴盛告诉记者,全家特别重视渔灯节,祭祀用的东西提前一个周就买好了,然后全家去海边放鞭炮。而且这一天,村里家家都有客,渔民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
今年的渔灯节吸引了全国各地近万名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他们加入到庆祝的队伍中,载歌载舞,感受渔村文化。
期间,烟台边防、消防等部门共出动300余名警力,确保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庆祝活动的顺利进行。(完)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