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走在乡村的路上,随处可见农民们劳作的身影,机器声、欢笑声响成一片,不绝于耳,农民在忙收获的同时也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十七大以来,新郑市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根本,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新郑市八千乡八千村农业示范田里,几辆大型玉米收割机正在作业。短短30分钟,看到自己的两亩玉米地已收割完,村民张爱忠乐开了花:自从俺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到了收获季节,俺农民再也不用为繁重收获任务发愁了!他跟记者聊到,以前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全家集体出动,钻进玉米地里,花费半个月时间才能把几亩地收割完,身上被玉米叶子扎得生疼。你看现在,一杯茶的时间,俺就可以背着玉米回家了,真是太方便了。张爱忠感慨地说。
近年来,新郑市按照因地制宜、正确引导、规范发展、政府扶持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提高农机使用率,增加农机手的作业效率,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年耕耘,五年收获。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同时,新郑市还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打造高标准粮田,后胡、杨庄、刘沟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得到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控检测体系更加健全;优秀农业协会等组织的奖补力度不断加大,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批发市场、超市的对接不断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机具和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引进与推广。
在新郑市八千乡湾左村无公害蔬菜基地,一座座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着。我们马上要开始种辣椒和西红柿,上一季的小黄瓜收成不错,总的下来赚了六七万块钱。27岁的刘伟杰在这里承包了6个大棚,多亏市里的好政策,引导我们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不出家门也能找到致富路。
像刘伟杰这样依靠特色农业叩开致富大门的例子,在新郑还有很多。十七大以来,新郑市八千、梨河、孟庄、薛店等乡镇,在巩固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大枣、蔬菜、杂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同时,该市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禽养殖业,并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重点支持正龙、好想你、雏鹰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增强带动能力,引导更多群众从事生态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