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特色乡村
“乡村文明行动”看济宁
时间:2013-03-08 00:00:00来源:中国农民网作者:易欣

山东省济宁市是孔孟之乡,又是农业大市。去年以来,该市实施以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吹响了乡村文明行动号角,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农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乡村文明行动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服务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济宁市通过创新载体,优化机制,从最关键的环节入手,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全市村庄硬化净化美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4660个村建有文体活动场所,已有48%的村达到县级文明村标准,50%的农户成为文明示范户。乡村文明行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明星星门前挂

在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工作中,济宁市紧紧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开展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推动乡村文明入户到人。

全市陆续开展了乡村文明欢乐行、道德模范评选、新农村新生活培训计划、做文明有礼的济宁人教育实践活动、济宁好人和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10余项。创新并丰富活动载体,增强乡村文明行动吸引力,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金乡县马庙镇南周村,看见不少村民正围着村务公开栏指指点点,有说有笑。原来,公开栏上贴着今年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一位村民指着墙上的评选标准信心十足地说:勤劳致富星、环境卫生星、诚实信用星、家庭美德星、学用科技星、遵纪守法星、计划生育星、兴文重教星、团结和睦星、文明新风星,今年这十颗星我都能摘到。

金乡县在乡村文明行动中,大力开展家庭美德在农家、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争创氛围。星级文明户评选,严格按照户申报、组评定、村审核、张榜公布、乡镇审批备案等程序进行,提升了农民的道德意识、环境意识、创业意识、守法意识和奉献意识。村民王桂艳家的棚厦、棉花柴占了公共通道,全家齐上阵干了两天,扒了棚子,清理了棉花柴,她家的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栏上的环境卫生一栏又多了一颗星。老百姓这样总结说:星星门前挂,胜过人说话。脸上有光彩,村民人人夸。

孔子故里曲阜市在乡村文明建设中,除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变村容村貌外,更加注重提升农民素质,推出乡村少年宫建设、村居红白理事会、人人彬彬有礼培训学校等新做法、新载体。围绕法律法规教育、文明风尚教育、孝贤文化教育、科技致富教育4个重点,该市举办各类培训班120余场,受惠群众达20万人次。各乡镇评选市级文明示范村150个,市级文明示范户3.7万余户,卫生示范户7万户。

公共事业城乡一体化

将乡村文明行动与整治农村环境、实施公共事业城乡一体化、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是济宁市的创举。

去年以来,济宁市掀起了一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潮,社会各界全力以赴开展清三堆(土堆、粪堆、柴火堆)、治三乱(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放)、美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搞三改(改圈子、改厕所、改炉灶)活动。

全市各级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总投入达到5.76亿元。

建立公共事业城乡一体化运行机制。一把扫帚统筹管理城乡保洁。目前,全市145个镇街全部建立了环卫队伍,村居专职保洁员达到1.6万多人,工资全部由财政负责;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720处、配备运输车辆1978辆,村配备垃圾箱5.4万个、垃圾收集池1.1万个,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环卫机制。已完成集中管理的村居、社区,基本做到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工程,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3.6万户,入户率达到74.1%。

城乡公共交通实现一体化。公路由原来的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财政补贴的一元钱公交车开到农民家门口,方便了农民出行。

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7%;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员403.9万人,参保率96.5%。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试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制度,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

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次忠说:乡村文明行动不仅提升群众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邹城市香城镇利用秸秆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户人均年收入8600元;当地农民每年仅卖秸秆一项就增收7500万元。

泗水县泗张镇王家庄村,以前是个偏僻的脏乱差穷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后,该县根据这里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安排旅游部门作了总体规划,将山泉水引到家家户户门前。村民王士菊清理出老房子搞起农家乐,旅游旺季月收入3万多元。

乡村文明行动常态化

济宁市把乡村文明行动纳入精神文明和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确保把乡村文明行动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扶持拉动,建立长效机制驱动,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常态化。

增加财政投入。从去年起,市财政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采取项目配套、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乡村文明建设进行支持和奖补;从新增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5%、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15%对各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投入;各县、市、区也普遍增加了相应投入,确保每年全市财政投入总额不低于12亿元。去年下半年,济宁市整合筹措了1亿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工资报酬、乡镇垃圾转运站和新型农村社区设施建设的奖补。

强化公共资源整合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原则,将市、县两级涉及农村路、水、电和治安、社保、医疗、科教、文体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融合互动发展。

实行社会共建联动。开展部门包村,113个市直单位选派229名干部,对111个市级示范村实行帮扶,市、县、乡共选派3251名干部,对1838个相对薄弱村进行重点帮扶。深化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512个经济基础薄弱村开展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帮扶,解决创建资金1471万元。各相关单位还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绿色小康村、民主法治示范村、青年文明新村、信息村、文明信用村和平安乡村等系列创建活动,形成了乡村文明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