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下坝乡下坝村原来是一个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村子。2004年,该村开始大规模种植仙草,从事仙草种植的农户达191户,占全村农户数的48%。去年该村种植
仙草1700多亩,仙草产值384万元,村民3000多元的人均纯收入中,2586元来源于仙草产业,比重达到62%。该村村支书谢显礼告诉记者,仙草已经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成为了村民增收的“法宝”。
去年以来,我市把“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工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按照“立足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和“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发展机制”的要求,扶持200个村发展毛竹、茶叶、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区域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物质基础。
强化措施打基础:产业壮大之本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为了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我市制定出台了《龙岩市“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由市级筹集15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扶持资金真正用到产业发展上,促进竹业、茶叶、水果、蔬菜、花卉、养殖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竹业和茶产业为例,去年全市100个竹业示范村新增毛竹林面积2.3万亩,新增丰产毛竹林10万亩,30个茶叶示范村新开发茶园10387亩。
同时,我市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全市100个竹业示范村新开竹山便道2107.7公里,辐射毛竹林面积60多万亩,新建灌溉水池179处6834立方米,灌溉面积1.72万亩。30个茶叶示范村累计投入5710万元,新建茶园大小蓄水池500多个,蓄水容积达2万多立方米,茶园受益面积达12000多亩。9个水果示范村投入669万元,新建大小蓄水池300多个,蓄水容积达5000多立方米,并修建完善了果园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7个蔬菜及其他作物示范村投入536万元,着力开展了主导产品规模经营示范片的钢架大棚、田间机耕道、农田水利等生产设施建设。
推广技术树品牌:品质提升之源
为有效提升各村主导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我市大力推广普及农业五新技术,针对示范村产业,选派相关专家进驻示范村,开展“一村一师”、“一师一策”、“一策一项目”活动。同时根据各村实际,有的放矢地加强农民培训,免费发放实用技术小册子和VCD光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上杭县在水果示范村全面实施无公害柑橘生产技术,重点推广柑橘“四个一”生产技术(一口沼气池、一袋虫即捕食螨、一盏灯、一片草),三个示范村实施面积700多亩,辐射面积3000多亩,示范村及其周边村特色水果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品牌。去年全市示范村申报注册商标6个、市级知名商标2个,主导产品品牌知名度有了较大提升。新罗区形成了以云顶茶园、天马茗茶、七里香茶叶、三醉农庄等为龙头的80多家加工企业,狸崖牌铁观音茶获得全省名牌奖。漳平“永福”杜鹃花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上杭县太拔乡太拔村、步云乡蛟潭村的优质高山茶产品双双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长汀县铁长乡铁长村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了QS认证,涂坊镇河甫村槟榔芋产地环境通过了绿色产品产地环境评估,注册了“启煌”牌商标。
成立组织闯市场:农民增收之路
有品质才能闯市场,有市场才能增收入。我市积极提高农村生产、销售组织化程度,全市65个示范村主导产业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通过合作社或协会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组织生产管理,统一组织产品销售,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全市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一组组的数字让我们看到了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结出的硕果:2008年全市竹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7.8亿元;32个养殖业示范村实现产值10.37亿元,农民人均养殖业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46个种植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3055万元;从事主导产业农户11000多户,占示范村农户比重达到35%以上;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于主导产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