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综合资讯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时间:2009-11-02 14:29:4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永

  为积极配合做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对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陇西县按照省农牧厅《关于对马铃薯产业发展典型情况进行调研的紧急通知》(甘农牧计便[2008]61号)精神,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农户和加工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陇西县基本情况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北靠安定,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9镇8乡,215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49.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 4万人。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612—2789米,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146天,年平均降水量445毫米,7—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春季降雨极少,春旱频发,属于干旱半干旱的交汇过渡地带。全县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土质疏松,以黄绵土、黑麻垆土为主。现有耕地面积118.6万亩,其中旱山地108.4万亩,占89%,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亩。全县可利用水资源量4744万立方米。

  二、马铃薯及粮食作物生产情况

  近年来,陇西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按照“生态、安全、环保”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和科技兴农两大战略,大力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县以马铃薯、小麦、玉米等为代表的大宗农作物种植效益进一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马铃薯。马铃薯在陇西县种植历史悠久,生产量大质优,是重要的高产粮菜兼用型农作物,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陇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遵循自然规律,紧扣农民增收,坚持“市场拉动、龙头牵动、协会带动、政府推动”的原则,按照“四提四扩”即“提升规模,扩大面积,提升品质,扩充良种,提升品牌,扩大市场,提升加工,扩大贮藏”的总体思路,扩规模、建基地、引良种、扶龙头、活流通,扩贮藏,生产与销售齐抓,品质与规模并举,全县马铃薯产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5年以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5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118万亩的42%以上。其中2005年种植面积50.12万亩,平均亩产1230公斤,总产量达到61.6万吨,总产值24640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56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9%。2006年种植面积50.15万亩,平均亩产1196公斤,总产量达到60万吨,总产值2.56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8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2007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0. 6万亩,人均种植1.15亩,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到1万多户,建成规模示范点92个,示范面积4.2万亩,其中千亩点14个,300亩以上点78个。机播洋芋点17个,示范面积3.5万亩。平均亩达到1300公斤,产业总产量达到65万吨,总产值达到32500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

  (二)小麦。小麦是我县大宗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马铃薯、中药材和玉米,是全县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陇西县委、县政府在抓好马铃薯、中药材、玉米等特色产业开发的同时,继续强化对小麦良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2005年以来,全县共引进96171-3-4-2、定9767-1-1-2、临麦30、8878-8等冬春小麦新品种30多个,开展品种对比、新技术推广等试验研究20多项,有效提高了单产,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2005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6.9万亩,亩产94.5公斤,总产量为1603万吨,实现产值2404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56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2006年,小麦种植面积17万亩,亩产92.6公斤,总产量为1580万吨,实现产值2528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59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17万亩,亩产47.5公斤,总产量为811万吨,实现产值1378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3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

  (三)玉米。我县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在全县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占有比较重要的比重,但在90年代以前,玉米种植规模小、产量低,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赈灾救济或做饲料。自90年代全县推广地膜种植以来,玉米种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其产量高、效益好、用途广的特点而广为群众接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0年以来,广大农民对玉米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其是粮、经、饲兼用的作物,用途广、销量大、市场前景好,再加上国家对种粮农户实行价格补贴政策的支持,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县种植面积11.2万亩,总产达2352万公斤;2005年以后,全县种植面积逐步稳定到了1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在300公斤徘徊。2007年,我县紧紧抓住被确定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县的机遇,在云田、通安、宏伟、权家湾、渭阳、和平6个乡镇的28个村5326户农户中完成玉米全膜覆膜面积1万亩,在全县受到近60年不遇的大旱的情况下,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以其显明的抗旱保墒效果,为大旱之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测产,全县6个项目实施乡镇,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平均单产629.7公斤,亩均增产135公斤,增产率为27.4%。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量达到4236.6万公斤,平均亩产达到503.6公斤,其中半膜种植14万亩,平均亩产494.7公斤,总产6925.8万公斤;全膜种植1万亩,总产630万公斤。产业总产值达到12088万元,纯总收入为6857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58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008年,全县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12.07万亩,其中:秋覆膜4.2万亩,顶凌覆膜5.4万亩,播前覆膜2.47万亩;建立示范点26个,其中云田—通安2万亩片带1个,2000亩以上示范点5个,300—500亩示范点20个。在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9.7万亩, 目前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预计较半膜种植亩增产在100公斤以上。

  三、马铃薯脱毒薯应用及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良种是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陇西县把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和良种良法的引进推广作为提升产业水平、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优质化进程。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以菜子二十铺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为中心,集马铃薯原原种网室生产、原种大田扩繁于一体的马铃薯专用薯三级扩繁体系,初步形成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生产格局。

  二是良种引进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了有效解决马铃薯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退化和老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我们先后从省农科院、张掖、安定、渭源等地引进大西洋、陇薯系列、渭薯系列、新大坪、216-10、宁薯系列、虎头等马铃薯优良品种20多个,通过分区域分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生长状况良好品种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切实加快了我县马铃薯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

  三是积极开展多种试验示范。针对全县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分区域、分品种在全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注重良种良法的配套应用,努力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马铃薯的栽培模式,先后推广应用了挖穴点种法、开沟点种法、垄栽、整薯播种、坑种、间作蚕豆等多种高产栽培技术,引进植物动力2003、云大120、丰瑞达、土豆膨大素等微肥,开展与专用肥、化肥的配比试验以及叶面施肥、现蕾开花期追肥等先进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是良种繁育基地逐步扩大。近年来,在多方引进良种、全面加强扩繁体系建设和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陇西县切实加大了良种基地建设和培育力度,以永吉乡和柯寨乡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基本形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8年,县上进一步加大良种基地建设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县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的发展。随着马铃薯优良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的逐渐加大,良种繁育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陇薯3号、陇薯5号、新大坪等优良品种在不同区域得到较快地推广种植,陇薯系列、新大坪等品种成为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当家品种。

  同时,由于我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病害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种薯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建立自身的种薯繁育和质量检测管理体系。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质微型种薯,建立规范的种薯繁育基地和推广供种体系,严格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质量管理,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质脱毒种薯,有力地提高了马铃薯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马铃薯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育能适应我县马铃薯种植条件的具有高产、高粉、早熟或晚熟等特性的马铃薯优良新品种,根据各马铃薯产区的条件特点合理安排使用马铃薯新品种,走品种多样化的道路。

  四、马铃薯加工及营销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马铃薯加工和运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全县拥有清吉、凯龙、祥裕三家大型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6家小型淀粉加工厂和1040户个体加工点,主要加工精、粗淀粉和粉条、粉丝、粉皮等产品。2005年,清吉公司与荷兰尼沃巴国际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甘肃凯龙淀粉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万吨精淀粉和3.6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极大的带动了全县马铃薯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祥裕淀粉有限公司已投产的1万吨精制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产的马铃薯淀粉质量上乘,达到优级标准。在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的同时,县上采用合资、股份合作、联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壮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和农户加工点,形成投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大、中、小企业互促互利,粗、精、深加工共同开发的良好格局。

  二是销售渠道有效拓宽。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全县马铃薯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形成了四个主要的销售渠道。一是铁路运输。2004年9月,为规范运输秩序,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马铃薯等农产品铁路外销工作,县上成立了“陇西县农产品铁路运输协调调运领导小组”,下设了联运办公室,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配载组和市场维护组,并规范了联运办运作方式,有效地促进了马铃薯铁路运输的规范运行。同时,在省委领导的直接关心和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首开全国铁路专列外运农产品的先例。2004年以来,全县每年铁路外销马铃薯车皮数直线上升,2007年达到1976个。通过铁路运输,我县马铃薯鲜薯直销广州、郑州等大中型城市,有效减少了运输的中间环节,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铁路运输成为全县马铃薯销售的主渠道。二是公路运输。县上每年在7月份至12月份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发放绿色通行卡,要求境内所有的道路在农产品运销中都要一路绿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通过优化运输环境,保障公路运输通畅。三是市场销售。主要是依托文峰清吉等4个专业市场和300多户运销大户,形成了相对完善和健全的市场销售体系。同时,县上每年都组织协会负责人和运销大户到全国各地考察马铃薯销售市场,在郑州、广州、上海等10多个城市的32个一级市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销售网络。四是协会销售。目前,全县已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5个,产销协会22个,社员和会员1万多人,遍布全县的60多个网点基本形成了收购网络,收购、销售能力明显增强,在商品薯外销中,协会销售量超过外销量的60%以上。

  三是贮藏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了均衡供应市场,平抑市场价格,延长加工企业原料供应期和运销大户销售期,从2007年起,县上专门制定印发了《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拿出18万元作为百吨以上贮藏设施建设补助资金,通过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和协会建立和扩大贮藏窖库。同时,积极动员群众采用田间地头深埋贮藏、地窖贮藏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扩大马铃薯贮藏容量。2007年全县建成百吨以上贮藏窖47座,2008年初步落实30座。目前,全县贮藏能力达到31.4万吨,其中农户贮藏22.6万吨、经销大户贮藏3.3万吨、协会贮藏5.5万吨。

  四是品牌效应日益显现。2003年以来,县上紧紧抓住被省上确定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的机遇,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实施品牌战略。全县以“绿色”、“无公害”为主题的品牌农业蓬勃兴起,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基地每年都在20万亩以上,“清吉”牌马铃薯、精淀粉、“祥裕”牌淀粉远销深圳、广州及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马铃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知名度迅速提升。同时,“清吉”牌马铃薯相继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清吉公司获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祥裕公司已通过市级龙头企业认证,正在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文峰清吉洋芋批发市场正在积极申报农业部定点市场,有望在年内批复。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