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称西峡英湾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一年后,新农村建设“英湾模式”正遍地开花。
又一个夏日。西峡县丹水镇英湾村的猕猴桃观光园里游人如织,前来考察观光的客人络绎不绝。
“回忆起李长春同志到俺家,就像是昨天一样,”在英湾村硕果累累的猕猴桃果园里,村民陈胜武老汉激动地对记者说,“俺真想给首长报个喜,俺的猕猴桃今年又要丰收了。”村主任李付合告诉记者, 今年全村1070亩猕猴桃预计可摘鲜果200多万公斤。
走访西峡,记者欣喜地看到, 由精品产业支撑起来的新农村建设“英湾模式”已遍地开花:
五里桥镇黄狮村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在三年时间内建成了3500亩自流灌溉与微喷节水灌溉相结合的标准化猕猴桃基地;
阳城乡牛王村积极响应食用菌产业由木腐菌向草腐菌转轨的号召,建起了年种植规模达1300万袋的全县最大的草腐菌生产基地;
田关乡孙沟村采用多元化融资开发、机械化基地作业、股份制经营管理、订单化加工销售的方式发展林果产业,使3万多亩荒山变成了林果基地。
2007年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英湾村考察,对英湾村依靠特色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总结推广。同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到西峡集中采访,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猕猴桃园里的新农村》等稿件在各大媒体刊播,英湾村由此闻名全国。其“精品产业支撑、标准化生产拉动、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文化提升”的独特建设模式被竞相仿效:
“一村一品”成热点。按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宜药则药的原则,村村竞相搞规划、上项目,仅西峡县就围绕“果、药、菌、工、牧、游”规划出林果专业村100个、食用菌专业村111个、中药材专业村32个、工贸型专业村 32个、畜牧专业村10 个、旅游专业村13个。
竞相推行“标准化”。英湾村以“标准化”流程种植出来的无农药残留、高品质的猕猴桃很受国内外客商和市场的青睐,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广泛引进推广猕猴桃、香菇等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已成为新时尚。而英湾村与循环经济相结合推行的“果、牧、沼”能源生态新模式也大受青睐。
与龙头企业“联姻”。从2005年开始,英湾村与日本、加拿大以及国内各大城市签订猕猴桃供销合同,实行订单生产。在英湾村的带动下,全县“专业村”纷纷与猕猴桃开发总公司、哪吒食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加工龙头企业“结亲”, 共同开发出饮料、调料、中成药等100多种特色农产品。
用科技文化“长智”。精心建造村级文化大院,高标准建造新农村书屋成为又一热点;以“书屋”为平台,读书竞赛、书法比赛、科技讲座、技能培训、读书致富成果展示等活动接连不断。如今,西峡县20多个文明新村的文化大院已建起了标准化新农村书屋,学文化、学科技、用科技已蔚然成风。
在“英湾模式”引领下,西峡县已初步形成袁店猕猴桃专业村、孙沟林果专业村、牛王食用菌专业村、细辛中药材专业村等一系列精品产业支撑的专业村。目前,像英湾村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村在西峡已达到6个,由此带动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93个,占全县行政村的32%。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