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综合资讯
区域特色精品——和县“皖江”牌蔬菜
时间:2013-02-19 00:00:00来源:中国农资供销网作者:张海
和县地处皖东,濒临长江,东望南京,距上海市仅有4个小时车程,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是我省通往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重要门户。全县国土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万亩,总人口65.1万人。和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先进县”,多次被省级评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蔬菜产业化十强县、农机十强县,2004年被确定为省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22.5亿元,其中蔬菜产业产值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2%。2005年全县蔬菜瓜果种植面积48万亩,产量88万吨,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290元,占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7%。蔬菜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和县蔬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与特色,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种菜已发展至全县10个镇、150多个村庄、7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九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全县形成了大棚茄果类、甜瓜、菜豆、莴笋及韭菜、黄瓜、酱菜原料、出口蔬菜、常规蔬菜等八大区域特色蔬菜种植区。现在,全县栽培面积在万亩以上的蔬菜种类有10多个,品种达到100多个,“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和县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加强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

  创业初期,和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近年来,陆续引进国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8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20个适宜和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全面提升了蔬菜生产水平,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近几年来,和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一是改制盘活龙头。张家集外贸加工厂、沈巷外贸冷冻厂等两家专门从事蔬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改制重组,分别引进资金860万元和1500万元进行技改,企业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大幅提高,并已建立原料基地5万多亩,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2亿元,带动农户2.3万户。二是招商培育龙头。引入上海济洪净菜配送公司,一期投资800万元,在城南乡建立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公司负责销售;二期投资2500万元上码冷库和净菜加工生产线项目。三是扶持本地龙头。扶持皖江营销公司、绿叶公司等龙头企业成立蔬菜生产协会,发展订单农业;扶持金东海酱菜制品加工厂,鸡笼山调味品厂,姥桥益和酱菜厂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在质量和规模上下功夫,谋发展,生产能力持续攀升,基地规模逐年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升。2005年,全县已有蔬菜龙头企业21家,年实现产值7.22亿元,带动生产基地30多万亩。

  三、积极推进品牌战略

  为进一步提升和县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发挥品牌效益,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品牌实施战略,提出对和县的“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蔬菜品牌进行整合,统一打造“皖江”牌,并通过各种形式提高“皖江”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皖江”牌辣椒、番茄多次被评为省名牌农产品,2005年“皖江”牌蔬菜荣膺“全国蔬菜十大畅销品牌”第一名,与酒类的五粮液、肉类的双汇齐名。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23个(其中蔬菜19个),计划2006年再申请认证5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四、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及时调整和完善县、镇、村、组四级组织体系。县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各镇也相应成立组织,落实专人负责,并将生产基地农户以10户左右为单位组成无公害蔬菜生产联保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指导、监督、记录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全县共组建联保小组58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路沿线建立的24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三绿(绿色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的同时,又与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地、互设窗口。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2005年,市场蔬菜成交量43万吨,交易额4.3亿元。三是加强信息服务。通过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等专业网络,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

  五、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知识竞赛、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宣传手册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全县65万人口对无公害蔬菜的知晓率近80%以上。县举办了多次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主任、农技员、种菜大户参加的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现都已成为各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骨干。2005年县级农技干部直接进村入户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45场次,直接受训人数9000多人次,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31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42000余份,基地农户培训到户率已达100%。人均累计培训时间超过48小时,户均有一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六、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在遵循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尚未出台标准的一些蔬菜品种,结合全县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15个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并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批准,正式作为县级地方标准公布实施,从而使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趋于完善。为了强化对蔬菜生产投入物的管理,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肥料的管理规定》,禁止在县域内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未经登记的劣质肥料、劣质农药。全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300多家,由农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目前和县市场违禁农药、化肥基本上已销声匿迹。2005年,全县30多万亩的蔬菜产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复查换证。同时,重点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先后建立起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定期进行蔬菜质量检测。2005年,全县共抽检100多个品种,4000多个菜样,抽检合格率达99.83%。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