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综合资讯
湖南祁阳县“一村一品” 舞动农村经济
一村一品 农村经济
时间:2013-03-25 00:00:00来源:作者:

  近年来,湖南省祁阳县因势利导调整发展思路,将具有一定优势、特色明显的村作为农业专业村进行重点培育,采取“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运作模式,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新格局,舞活了农村经济。目前,全县已发展“一村一品”种植、养殖特色专业村112个,种植蔬菜、水果、高产油茶等21万亩,年出栏畜禽20万头(羽)以上。2012年,特色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40元,较其他村高出了1100余元,同比增长18.6%。

  一、主攻特色定好位,构建“一村一品”大格局

  牢固树立“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市场”这一理念,按照突出重点、提升优势、挖掘潜力的思路,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一村一品”快速发展。重点唱好“三出戏”:

  一是巩固特色,唱好“重头戏”。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优质稻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来抓,按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稻、超级稻,重点筛选和推广了陆两优996、T优272、天龙香103等20多个优质高产的早、晚稻组合品种,有效带动了全县水稻大面积生产。2012年,祁阳县粮食播种面积158.8万亩,总产量67.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5.8万亩、增产2.95万吨,实现“九连增”,再次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

  二是强化特色,唱好“传统戏”。通过实施油茶低改工程,着力打造高产油茶基地,积极做大做强传统油茶产业。近五年来,全县年均新造良种油茶林1.2万亩,年均实施油茶垦复低改5万亩,油茶单产提高近7公斤;油茶林总面积达47万亩,油茶总产值达2.5亿元,23个乡镇及街道办的8.3万农户从事油茶生产经营,产区农户油茶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一半。祁阳县先后被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全国第一批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三是挖掘特色,唱好“地方戏”。在抓好优质稻、油茶、果蔬、竹木和畜禽水产等五大主导产业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如茅竹、浯溪等镇(街道办),依托地处322国道的区位优势,按照“依山种果、傍水养鱼、沿路栽花、耕地改制”的发展思路,先后建成一批苗木花卉基地、稻田养鱼基地和休闲农业基地;龚家坪、文明铺等镇的生姜、槟榔芋和土轻、塔边、孙市等村的商品蔬菜等产业,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业格局,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亮丽“风景线”。

  二、凝心聚力铺好路,打造“一村一品”大平台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抓大户,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树特色,带动“一村一品”健康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采取“三大举措”:

  一是大建基地扩规模。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采取“性质不变、渠道不变、整体规划、集中投向、专项使用”的办法,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通过“以奖代扶”政策,集中扶持和打造优质稻、果蔬、油茶、高淀粉红薯、席草、楠竹、生猪、山羊、水产、麻(蛋)鸭等十个“万字号”农业基地,促其成规模、上档次、创特色。目前,全县共涌现种粮、蔬菜、造林、养猪、养羊、养鸡鸭、养鱼等种养大户7519户。

  二是大扶龙头兴产业。近年来,祁阳县通过外引内联,从政策、科技、资金等方面进行倾斜,下大力气培育了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5家,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为2家、6家和22家,是全省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多的县。

  三是大创品牌增效益。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设立“质量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名牌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等专项奖励,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目前,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64个,其中“天龙”、“银光”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金浩”、“银光”、“天龙”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在永州市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全县已有12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

  三、优化服务搭好台,营造“一村一品”大环境

  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关键环节,积极提供优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村发展“一村一品”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重点优化“三项服务”:

  一是活流通,搞好市场服务。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共投资5000余万元,改建和完善了县内56个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加强了市场场地平整,硬化了街道建设,扩大了市场规模,规划了摊位设置,极大地增强了农产品市场功能,全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初步呈现“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格局。鼓励龙头企业领办、创办专业协会,通过专业协会组织生产和收购。目前,全县共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270余个,拥有会员14.5万人,辐射带动农民近40万人,年人均增收600余元。

  二是抓培训,搞好科技服务。注重产业导向,要求各镇组织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科学发展。强化科技推广普及,各镇每年组织3~5批种养大户赴先进发达地区学习“一村一品”发展经验;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科技等部门选派30名科技专业人员,对镇村实行定点联系,定点帮扶,巡回指导。2012年,全县共举办农技培训班47期,免费培训农民1.5万多人次,发送科技信息10万余份。

  三是增投入,搞好政策服务。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支农资金的同时,县财政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及支农资金7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用于对“一村一品”建设的扶持和奖励。如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200万元建立油茶生产补贴基金,对连片50亩以上的油茶低改、新造实行专项补助,低改一次性补助100元/亩,新造按100元/亩连续补助3年。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奖励,仅去年就拿出了近100万元进行表彰奖励。开辟支农信贷“绿色通道”,2012年,全县金融机构共发放支农贷款2.85亿元,集中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