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庄村北的600亩大的果园里,一些村民正在忙着给一米多高的苹果树整枝,阳光下,草帽、黝黑的皮肤、弯腰劳作的姿态,形成了田野里最美的风景。
侯庄村党支部书记孔祥荣和村民们一样,也在田间忙碌着。他介绍说,前些年,侯庄村依赖资源,很多人靠外出承包煤矿或者在煤矿打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小煤矿关停后,村民们逐渐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作为村干部,我们想的更多的是发展新产业,帮助农民持续增收。我们村和北诗镇毗邻,四明山苹果这些年名声在外、销路不错,给了我们启发。我们谋划了目标:一期规划600亩,二期500亩,三期600亩,力争人均苹果树达到1亩。
侯庄村民富村穷,集体经济几近空白。发展苹果园,没有资金怎么办?关键时候,侯庄村曾经在外承包过煤矿的“富人们”再次站了出来——这是侯庄村多年的老传统了,一到村里发展遇到资金难题,总是他们出面帮助解决。这一次更是不含糊,在孔祥荣的带领下,一下子就拿出了500多万。
村支书、党员牵头,家境好的人家集资、百姓自愿入股,侯庄村民丰果业专业合作社随之成立,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按照每亩600元的土地租赁价格给村民补偿的合作模式,让全体村民彻底没了顾虑。购树苗、请专家,从种植培训、到田间管理,侯庄人不干则已,一干就是高起点。据合作社理事长李年兴介绍,侯庄发展苹果产业的基本定位是有机、生态。为此,他们投资10多万元建成了农家肥积粪池,充分利用万头猪场建成的沼气站生成的沼渣沼液,还计划投资30多万元新上粘虫板、诱虫灯等先进的设施,采用中草药制剂等,对果园实行无害化管理。
漫步在侯庄村果园里新修的3米多宽田间水泥道上,两旁是两米多高的屏风一般的绿色栅栏,山头上一座座管理房高高耸立,果园里排列有序的苹果树吐绿纳翠、生机盎然。按照规划,他们还将建立果品冷库、纸箱厂等配套设施,确保苹果收获后的冷藏、储运便利。几项下来,侯庄苹果园区的投资将达到1600万到1800万元。
虽然是刚刚起步,但常年驻村的高平市农业局技术专家王耀明却对侯庄的苹果产业信心十足:一旦果树进入盛果期,每亩果园亩产苹果4000到5000斤,按照去年每市斤2到3元的价格,一亩地年可实现收益1万元左右,那么一年就可以收回基本投资。
孔祥荣和乡亲们约定:待到这项富民的事业做成后,纯利润的八成分给全体村民,一成多给股东分红,其余的归村集体。
这项“富民之约”,值得我们期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