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综合资讯
子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农民发家致富好路子
时间:2017-04-17 14:01:36来源:延安日报作者:

  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明显优势”科学判断的具体实践,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民增收、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子长县优化区域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大力发展苹果业、壮大提高棚栽业、巩固提升养殖业、做强薯类加工业”的思路,围绕“一河三线”(一河:秀延河,三线:子靖线、子安线和子横线),形成以山地苹果为主导,蔬菜、畜牧、粮食、蚕桑、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民间艺术等为补充的农业发展格局,预计到2020年发展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市级30个、县级40个;发展省级家庭农场16个、市级20个、县级3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0人。不仅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着力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助推转型跨越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m_c5c269c81f1db31d734a8ed9dc7c6e32.jpg

  南家峁村:栽桑养蚕“富”起来

  通讯员 周展辉

  正值春耕时节,子长县蚕桑开发中心技术人员和往年一样深入田间地头来到涧峪岔镇南家峁村村民们家中,与他们谈论今年栽桑养蚕的发展计划。见到笔者到来,村民们纷纷谈起栽桑养蚕所带来的实惠:“不仅手把手教,桑苗还免费送,政府政策就是好。”

  栽桑养蚕,脱贫致富。“南家峁村历来就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依托当地优良生态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桑蚕产业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抓手。”涧峪岔镇镇长宜佳佳告诉笔者,涧峪岔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在继续实施山地苹果为主导产业的提升基础上,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创业致富计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经济,实现农村产业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化,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群众生活富裕奔小康的步伐。

  “去年我的蚕茧每斤卖了24元,一共挣了34520元,现在腰包也鼓了起来,大家都开玩笑叫我郭老板,这多亏了政府和蚕桑中心的大力扶持啊。今年,我打算再利用这土地流转的好政策,给自己多增几亩桑园,让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58岁的涧峪岔镇南家峁村村民郭光金高兴地给笔者晒起了自己的养蚕账。

  南家峁村,全村246座养蚕大棚,其中标准温室蚕棚158座,7500亩桑园,年养蚕约5300张,仅蚕茧一年收入可达230多万元,蚕桑副产品加工、桑枝食用菌、蚕沙保健枕等全村全年蚕桑产业收入46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相比以前翻了将近4番。

  “我们免费指导和帮助群众修剪、嫁接改良桑园,免费给群众提供蚕种、蚕药、化肥,配备大棚配套设施(方格簇、蚕盘、喷雾器等),蚕种都是免费共育后二眠起后才分发给农户来饲养,这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蚕茧的收购价格也是在省上定价的基础上上浮2元左右,充分保护了种桑养蚕户的利益,让大家无后顾之忧。”该县蚕桑中心主任温建如说。

  种桑养蚕不仅投资小,而且周期短、见效快。目前,子长县蚕桑副产品深加工,蚕丝被、生态桑叶茶、桑枝香菇、蚕沙保健枕已初具规模。据悉,2017年,子长县将以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计划养蚕10000张,产鲜茧450吨,鲜茧产值2070万元;加工蚕丝被3000块,生态桑叶茶22吨,桑枝食用菌棒20000棒,建设果桑采摘园200亩,实现蚕桑深加工产值3300万元。

  “一乡一业”皆富民,“一村一品”都增收。“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极大地推动了子长县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走上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庙湾沟村:山地苹果“热”起来

  通讯员 李晓军

  近日,子长县瓦窑堡镇庙湾沟村村民高海成高兴得合不拢嘴,原来他承包的30亩果园去年刚挂果,就卖了个好价格,均价一斤4元,苹果一项收入15万元,他家4口人,人均纯收入可突破3万元。而这个村早在2007年就被确定为县级苹果园地建设示范村,由于管理科学,养护到位,目前被确定为市级示范园,该村15亩以上示范户达到20余户,苹果产业已成为该村村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

  子长县地处陕北高原腹部,土质以黄绵土为主,日光照时间长,又昼夜温差大,所以产出的山地苹果皮薄、肉细、含糖量高,品质极优,先后多次荣获杨凌农高会“后稷金像奖”,省优质农产品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近年来,该县抓住全市“苹果北扩”战略机遇和群众高涨的热情,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山地苹果,2015年全县新栽园面积达到20.3万亩。山地苹果已成为子长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欣欣发展。

  产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凭借质量和技术两条腿走路,在提升优果生产上下功夫。为此,县上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常年聘请果树专家作为技术指导,为全县培训了大量的县、乡业务技术骨干,有500多名果农达到了农民技术员水平,克服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县果业开发中心技术人员为主力,配合乡村技术人员,广泛推广苹果管理四大关键技术,严格规范树盘覆膜、改土施肥、抹芽除萌、合理间作、灭鼠防虫、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协会户示范”的服务推广体系和“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齐全的科技示范体系,一手抓示范带动,一手抓培训指导,每年举办不同类型苹果技术培训班25余期,培训果农3000人次。按照《延安市苹果标准化示范园标准》,实行领导带片、技术员包村责任制,狠抓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工作。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全县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提供了技术力量和服务保障。

  高点起步,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园。子长县从建园、选地址开始就严格把关,打实基础。选择“近村、近路、近水”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坡度小于15度的好山地,作为果园地。新栽果园做到高标准设计,高质量起步,高规格验收,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要求、统一实施的办法,推行标准化栽植,一个大坑一筐粪,一棵壮苗一桶水,一块覆膜一个袋。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不准栽苗,全部返工,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园,成一园、富一村。

  “我们在辅助设施上也狠下功夫,全县建成集雨水窖1380座,每年新建贮藏库100座,目前全县860余座,以及安装防雹网5000亩、杀虫灯1800、诱虫板5500张,全方位、多措施为果农服务,确保果农丰年灾年都可收。”果业中心主任南飞介绍说。

  子长山地苹果产业起步晚,规模化经营差,市场效益低。如何让红都苹果产业“红”起来?成为县委、县政府近年来首要考虑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形成“全民皆兵”的局势,出台了《子长县关于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和《子长县果业产业开发规划》等,制定出许多优惠措施:凡新建1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0元(含苗木费),经验收被确定为省、市、县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的园的,每亩分别奖励150元、100元、50元;果园新安装防雹网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按规划改造老果园,管理到位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经验收被确定为县级以上示范园的每亩奖励100元;集雨窖每口补助1000元,套袋每亩补助60元。

  制度一出台,四方传帮带,大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庙湾沟村的67户374人,山地果园面积达到1260亩,实现年产值360多万元,人均苹果收入96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以果致富示范村。玉家湾镇的玉家贺家湾村、席子沟村等8个村子集中连片栽植4000多亩苹果。贺家湾村的梁祝成说:“果苗免费给,达到百亩以上每亩还给300元的补助费,我们积极性高,力争多承包多流转土地争取上百亩啊!”

  3月12日,在玉家湾镇的贺家湾村山头上,县长谢延明精心指导果农开展春管工作,要求大家一定要精细化管理,以优质高效建园,将来才能引领市场,并且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苹果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不能立竿见影见到效益,所以管护很重要,一定要精细化管理。”朴实的话语里,透露出领导的殷殷关怀情。

  万事开头难,每一项产业要得到成功的发展,没有制度的保障是不行的。为此,子长县出台了领导包抓联系制,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领导包抓村,县级单位副职和干部也一同包抓到村,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落实的机制。并且将山地苹果栽植任务纳入全年工作考核指标范围内,形成了“山山有苹果,村村有产业”的良好局势。

  “我们要抢抓国内外苹果市场强劲需求机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突出引导、扶持、服务,着力培育‘一村一品’典型,推进苹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山地苹果总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水果面积达到1.5亩以上,苹果总产量达到8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县委副书记、县长雷兴平自信地说。

  山地苹果产业,正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地崛起在子长的山山洼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都子长苹果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市场——“红”起来!

  刘来沟村:棚栽产业“靓”起来

  通讯员 李晓军

  近日,笔者来到子长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采访,结识了一群种菜的能手,如李红、尚爱林、苗明……在他们四季如春的大棚里,从他们自豪和自信中感受到该县大棚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能分享着他们的喜悦,真是一件快事。棚栽业,子长县的一个追赶型的经济单元,目前已经成为子长一张靓丽的“名片”。

  当问及种大棚的收入时,李红、尚爱林、苗明等都显得很保守,他们说:“不多,一棚也就是个四、五万元。”

  李红2010年开始种大棚,接连种了三茬西红柿,两三年内已成了“土专家”。“什么时间放水、放多少?什么时间授粉?什么时间有病了、打药或者直接处理掉,都懂。”除非有大的疑难杂症,需打科技“110”问专家,再的他都一般不求人。

  李红这样算细账:一年换一块大棚塑料需要2000元,农家粪和其它肥料及三轮运到棚内费用约需1600元,农药不超200元,多点儿也就300元,草帘子每年的花费有1650元,再就浇灌水的电费及水泵维修费每年每棚300元。算下来,一棚就是5750元。从8月份开始育苗,9月份移栽,农历腊月阳历1月份左右就陆续开始上市,批发价每斤4元,之后正二月出去3元2.5元不等,最低价也不低于1元。一座棚的毛收入就是4.5万元—5万元,抛过5750元成本,每棚一年的纯收入将近4万元。今年46岁尚爱林一家儿媳爷孙三代7口人,共种4个温棚,年收入10多万元很轻松。他以前在延安大砭沟摆蔬菜零售摊,后来回家乡务温棚。他说:“全家种4个温棚,现在都有自动卷帘机,苦不算重。种温棚是个勤快人的活儿,你哄它了,它也就哄你了。一年10多万元收入,知足了!”

  在推动大棚产业发展上,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建棚积极性。政府对50米长9米跨度宽5米后背墙高的温棚,以前按长度每米补助120元,现在提高到160元,水电路每棚补助3000元,自动卷帘机每台补助2000多元,这样80米的一座新建温室大棚,政府补助2万元左右。70%的开支基本靠政府补贴了,30%靠个人投资。

  2001年2002年为温室大棚大起步的两年,有的坚持了下来发展很好,有的就“夭折”了。像蜜蜂裕村棚栽业就发展得很好,并带动了刘来沟村和古家河村。其中,古家河村14户的30座棚,年收入110万元户均收入高达8万元。

  后来,蔬菜开发中心给全县村民们引进了棚栽油桃。目前,沿205省道的余家坪镇成了“户户发展栽油桃”的油桃专业镇。油桃当年栽植第二年即可挂果,盛产期一棚年创收可达5万元。这样,农户在农闲的冬季可以务劳油桃,第二年四五月份油桃一卖完,便可打三四个月工。为了给油桃打开广阔的市场,该中心主动到延安各大超市联络销售柜台。目前,很多地方超市里都能见到“瓦窑堡油桃”。2012年东圣西红柿获延安市首届瓜菜展评会一等奖,油桃126品种获特别展示奖。

  “要继续加大建棚扶持力度,把真正想干事而缺乏资金,有苦力而无处使、想依靠勤劳而致富的农民,引导到大棚产业上来,让小温棚做成大产业。”县委副书记、县长雷兴平对大棚业的未来满怀信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县的蔬菜棚栽业发展相对较晚,但只要是群众有信心、有干劲的产业,我们就有能力有办法做大做强,‘民意所向’,就是我们县委、县政府所为的方向和动力。”县委书记谢延明坚定地说。

  目前,全县蔬菜面积2.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1万亩),涉及菜农1.6万人,年创收1.15亿元,菜农的人均收入达7187元,每年正在以新建温室大棚800亩的速度建设全市棚栽业大县强县。

  东沟河村“洋芋粉条“火”起来

  通讯员 王东东

  经过精选、清洗、分离、沉淀、提取、加热、和面、漏粉、冷冻、晾晒等差不多17道工序,“土疙瘩”洋芋就神奇地变成了晶莹透亮、光滑爽口的粉条,再配上大白菜和猪肉,就成了美味的猪肉翘板粉,让人馋得直流口水。子长县南沟岔镇东沟河村就是凭借着粉条加工这一产业,闯出了了致富之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手工粉条村”。

  东沟河村位于南沟岔镇东南部,下辖东沟河、郝家圪崂、田家沟、揪沟湾4个自然村,170户800人。村子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无污染,有500多亩的洋芋种植面积,而且种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所以东沟河人百余年前就有加工粉条的传统。

  “手工制作粉条全程工序多、耗时长,过去我们村都是小打小闹、单打独斗地按照老传统来制作手工洋芋粉条,很难成气大候。”50多岁的村民路正良说,“现在好了,村里有了这专业合作社,专门有人进行指导,从收购洋芋、制作粉条到最后销售都有人管,什么都不用愁,发家致富的日子是到了。”

  2016年7月,该村吸纳18户从事手工粉条加工产业的农户成立了子长县东沟河村正合粉条加工合作社,并投资160万余元,建成了标准设备厂房。合作社对于社员的粉条质量进行把关,用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生产出来的粉条质地纯净、色白条直、晶莹剔透、柔软劲道、口感爽滑。最后,再对粉条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59岁的路瑞彪是该合作社的社员,他掐着手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自己种植20多亩的洋芋,年产值25吨,如果按照洋芋来卖能收入2.5万余元,如果一半按洋芋卖,一半由合作社加工成粉条卖,能收入5.8万元,收入整整翻了一倍!

  据合作社负责人路正介绍,合作社现有社员82户,手工粉条产量达20多万斤,总产值达518万元,仅粉条加工人均收入就达9700多元。“我一大早就赶过来了,这次又买了20多盒粉条,因为这的粉条好吃,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家里人都喜欢吃。”来到位于县城的粉条直营店,笔者恰逢碰到了来购买粉条的市民冯小军,他一边往车上装货,一边告诉笔者。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粉条产业,东沟河村将手工粉条加工做为本村支柱产业来抓,形成“一村一品”生产格,2016年东河村还申请了商标、统一包装,在县城开起了粉条直营店,并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宣传东沟河手工粉条,打造东沟河粉条的品牌。在东沟河村的带动下,粉条加工产业已经成为余家坪镇郝家川村、安定镇廖公桥村、栾家坪便民服务中心十里铺等村组的主业。现如今,子长手工粉条已经步入了陕西各大市场,并销往山西、北京、新疆等地区,逐步走上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