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推广服务 -> 品牌推广
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报告解读:决胜全面小康 共享美好生活
时间:2016-11-15 16:46:17来源:强国论坛作者:

  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强力推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四个示范县”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山村农家脱贫致富。图为响肠镇新浒村村民在采摘新鲜蔬菜外销。本报记者李博摄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以此为行动指南,着力推进以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奔小康路上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是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要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机制,着力增强内生动力;要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全面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等,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提升群众获得感。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高低,获得感的多少,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公共服务质量。要深入实施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要通过办好教育、促进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健康安徽建设等,早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努力建设更加稳定、和谐、有序的平安安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必须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同时,还要激发社会各方力量自觉加入到社会治理中,形成全民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营造更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报告点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专家解读

  程必定(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

  省委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机制,大力实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扶贫项目,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切合实际,指导性很强。

  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农村要科学确定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结合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农业特色资源优势,选准贫困村农业主导产业和贫困户脱贫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优先扶持贫困地区“一村一品”专业村开展“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加强品牌创建。依托贫困地区“一村一品”专业村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要立足自身实际,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市场需要发展产业。如大别山区农村可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提高当地贫困户经济收入。皖北地区可发展商贸流通和电商扶贫,将“互联网+”与扶贫开发对接。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财政涉农项目资产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贫困户,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贫困地区大都生态环境良好,要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工程。要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探索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创新生态补偿、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用方式,使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背景链接

  在积极开展产业脱贫的同时,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要完善脱贫攻坚领导责任机制,进一步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压实各级领导责任。还要完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做实做细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找准核实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拓展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严把退出、新进、延续等关口,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全省总体上达到脱贫标准。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确保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报告点睛 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

  关键词 民生建设

  专家解读

  汪兴福(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人民群众期盼生活幸福、社会和谐,这些都离不开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险制度全部覆盖,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但是,相对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依然存在,体现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多方面。到2020年,我省要达到就业比较充分,社保、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整体脱贫等民生目标,仍然需要不懈奋斗、艰苦努力。 要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在观念、标杆、看齐、体制机制和担当等方面直面差距、正视差距,主动作为、加压奋进。具体来说,在内容上,要大力促进就业创业,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健康安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在资金上,要不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供给上,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推进“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城乡并轨。在手段上,推进信息化与民生领域应用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如“互联网+”公共服务等,并严格控制公共服务类价格。

  背景链接

  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互联网+”重点领域中,就包含“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高效电子政务平台,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紧密结合的政府服务新模式。运用互联网提升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人才服务、人事劳动关系、职业培训、环境、气象等公共服务水平。

  报告点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关键词 平安安徽

  专家解读

  徐理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省第十次党代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上,提出“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形成社会治理合力。省第十次党代会对我省社会治理的蓝图规划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治理的精髓与要义,从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维度回答了在我省经济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问题。

  社会治理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党委政府在引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将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功能拓展和延伸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空间中去,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包办一切,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引领、培育与孵化作用,依法支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发挥多主体的协同合作治理作用。

  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的协同和公众的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的协同与公众的参与,无疑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和贯彻。在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普通民众的参与,特别是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所具有的草根性优势以及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所具有的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等特色,对于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精细化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治理离不开法治的保障作用。现代社会治理本质上即为民主治理与依法治理。法治的限权和维权作用,能够保障各治理主体合法、平等地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法治也是一种有序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平正义的程序化机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治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省第十次党代会为提升我省社会治理水平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这必将进一步推进我省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背景链接

  平安安徽、法治安徽建设成效显著,我省平安建设连续6年全国先进,实现八类严重暴力犯罪6连降,十万人命案发案率连续6年保持全国最低水平,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

  在位于江淮分水岭的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舜南村,当地科协、农技部门因地制宜推广果树、草莓等种植新技术、新品种,通过发展分水岭地区优势绿色农产品加快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特约摄影陈彬

  ·一线实践·

  产业扶贫铺就致富路

  10月27日,六安市裕安区新安镇马河村村民许友生的养殖场里,600多只鸡、400多只鸭、160只鹅活蹦乱跳,这些是他脱贫致富的希望。

  在2012年的一场车祸中,许友生的儿子身受重伤,医疗费一下子花了近50万元。孩子出院后下床都难,智力也严重退化,一年医药费要七八万元。“我和老婆原本在外面打工,这几年也出不去了。”许友生一家陷入了贫困。

  今年上半年,裕安区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产业扶贫的力度,马河村将村里闲置的公共土地免费借给了许友生发展养殖场,按政策给他发放了5000元补贴,同时积极给原本没有养殖经验的许友生提供技术培训。“鹅还有20天就能出笼了,鸡打算年底价高的时候卖出去,今年算了算,养殖场保底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女儿在外打工,脱贫肯定是没有问题了。 ”许友生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 “近年来裕安区坚持产业扶贫,以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等产业为支撑,以水、电、房、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项目扶贫促发展。 ”裕安区扶贫办主任王观东告诉记者,目前裕安区贫困户发展相关产业的有6201户,计划投入产业奖补资金2025万元;区里今年还确定25个贫困村出列、2.5万贫困人口脱贫,通过项目扶持、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

  危房改造圆了安居梦

  由于老伴残疾多病,家庭十分贫困,肥东县牌坊乡低保户方业林和老伴常年住在土坯房里,“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成为他们无法去除的一块“心病”。

  让他们高兴的是,这块“心病”在今年终于得到彻底解决。方业林家被列为村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对象后,政府拿出2.2万元,再加上子女支持的费用,三间崭新的平房盖了起来。

  雪白的墙面、光洁的地板、簇新的整体橱柜……住进干净舒适的新家,方业林夫妇既激动又心怀感激:“农村危房改造,帮了我们大忙啊。 ”

  据牌坊乡主要负责人介绍,今年该乡计划改造100户农村危房,大部分已经改造好入住,余下的确保年底入住。截至目前,肥东县已全面完成今年农村危房改造1000套任务。几年来,全县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400户。

  据介绍,自2007年开展民生工程建设以来,十年间肥东县累计实施民生工程项目78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2.3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3.5亿元,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帮助人民群众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让城乡居民生活踏实了,日子过得更好了。 “民生安则百姓福,民生安则经济稳。 ”肥东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民生工程的大力实施,带动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乡村面貌,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已成为一项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今后,在实施民生工程中将更加注重精细化、人性化,描绘更加美丽和谐画卷。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