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内面粉加工企业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小麦主产区的私营小型加工厂越建越多,规模很小,以日处理量几十吨的为多,而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规模急剧膨涨,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随着面粉加工趋于高档化,大、中型面粉企业由于规模较大,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品牌知名度高、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营销策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得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小型面粉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就要发挥自身的特长,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走精和专的路子。
目前国内正式注册的小麦加工厂中,每天加工50吨以下的小型加工厂约有4万家,小型面粉加工厂数量多,分布广,主要分布在各小麦产区的农村乡镇,这些加工厂每年担负着1亿多吨的小麦加工任务。然而,小型面粉加工厂一方面因资金少,规模小,无法承受高质高价的面粉加工机械,另一方面,这些小型面粉加工厂的加工、生产技术水平低,企业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制度,无法对自己生产的面粉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现在的面粉加工企业存在加工设备简陋、产品结构单一、原粮接收管理不科学、忽略内在品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加工不精
生产专用面粉除了需要有品质优良的小麦原料外,还需要先进的制粉设备与工艺作保证,如:针对专用粉的生产要求及国产小麦杂质含量高的情况,需要配备比较完善的清理设备。一般采用三筛两打两去苗石、一精选二着水一润麦的工艺配置,在毛麦仓及润麦仓底增加配麦工序,加强精选,确保入磨小麦的质量;否则产品的质量、均一性、出粉率等难以达到预定的指标。但目前先进的专用面粉生产设备价格过高,对很多小型企业来说,存在着投资过大、包袱过重问题。
由于价格原因,小型面粉加工厂使用的加工机械,一般采用小型面粉加工机械厂家生产的设备,这些个体或小型企业在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依靠拼凑、组装、偷工减料等手段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存在着安全性不合格、产品核心部件质量差、主要性能指标不达标等质量问题。小型面粉加工厂由于设备简单,拥有很少的加工设备,无法应用应对复杂的加工工艺,企业在面粉生产过程中也极大地简化加工工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化小麦清理工艺,致使在小麦清理过程中砂土、石块等不能有效清除。二是不采用新的制粉工艺,如不采用脱皮制粉先进工艺,造成小麦果皮上的灰分、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量污染物进入到面粉中。
面粉加工机械结构复杂,传动件和电控件较多,小企业生产的设备中,有的甚至在机器的危险部位没有安全防护或安全警示,对操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这些面粉加工机械的使用,既影响面粉品质、损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又威胁着机械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产品单一
当前面粉市场仍然是一个不太规范的买方市场,经销商那里一要面粉质量好,要白、要筋,二要价格低。就拿特一粉而言,多数厂生产的特一粉质量上达到了质量标准,但在价格上却得不到相应的体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没有特色。 大家同样做一个品种,竞争激烈而且品种相对单一,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谁也形不成特色,只好在低价位上相互竞争。这样往往用了九牛二虎之力,质量上去了,可价格却下来了。如:前些年方便面专用粉市场价格是不错的,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面粉企业内部又缺乏行业协会的互相保护和协调,虽然质量上去了,但价格却下来了。
如果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一些效益较好的面粉企业,大多是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有的企业是以专用粉为主,生产高品质的面包粉、糕点粉等专用粉,并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国产麦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有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效益一直较好。有的企业根据所在地原料小麦的实际,瞄准市场需求,以通用粉为主,并不断做到通用粉的专门化,生产系列有特色的通用粉,保持了良好的市场占有率,企业效益也保持着良好的水平。
管理不科学
不管小型面粉企业是选择专用粉,还是选择通用粉作为其主打产品,都离不开优质的小麦原料为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然而大多数小面粉厂在原粮的收购上都不很重视,管理松散,收购来的原粮品质杂乱,陈化粮甚至霉变粮都被收进车间直接进人生产线加工,或者是各种品种的原粮没有经过分类直接混合进人车间生产。
小型面粉加工企业受粮仓少的限制,如果对收购来的原粮完全分类,粮仓往往不够用,因此把收购来的小麦直接混合入仓。这样造成生产出来的面粉质量不均匀,因为不同批次的原粮产品,甚至同一批次的原粮产品都会存在质地不均匀的现象。其实这点在管理上稍作调整便可克服。如:把中筋小麦、高筋小麦、低筋小麦要分类入仓;也可以把来自主要高筋小麦产区来的小麦和主要普通小麦产区来的小麦分类人仓,这样,可以基本保证进人生产线的原粮品质的同一性。
忽略品控
面粉企业的生产过程技术管理,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生产高精度面粉的出粉率上,无论是引进设备和工艺的面粉厂,还是采用国产设备和常规制粉工艺的面粉厂,或是采用小麦剥皮制粉工艺的面粉厂,只要加强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完全具备生产高精度面粉的能力。但目前多数小型面粉加工企业总是盲目地提高出粉率,提高面粉白度,忽略了对面粉内在品质的控制。
在生产中没有严格根据产品要求合理选用原粮。例如:生产面条粉、面包粉等对面筋含量要求较高的产品时应使用优质高筋小麦;生产馒头粉、饼干粉等对面筋含量要求较低的产品时,应使用优质中、低筋小麦;生产面筋含量没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时使用混合小麦。但有的小型面粉企业没有严格把关。
未严格控制出粉率和产量。对于特定的生产操作,产量和出粉率有很大关系。在磨辊轧距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产量必定要降低出粉率,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工艺条件合理安排产量和出粉率。有的企业既要求产量尽量高,又要求有高出粉率,这在生产中是难以实现的。
收购价影响
2006年国家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又称“托市收购”。 这项政策对稳定粮价、保护农民利益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对粮食加工企业而言,却带来了不少困难,主要是小麦收购成本高了、利润变薄了、资金占压严重。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致一些农户将小麦储存起来待价而沽,造成小麦收购困难,成本高,2007年很多面粉企业的收购价已远远高过托市收购价格了。到了2009年面粉企业购进小麦1900元/吨元,加工费350元/吨,而特一粉的出厂价是每50斤67元。刨除了费用的净利润,每斤面粉才净赚几厘钱,这还不包括售后服务费用,利润微薄,几乎亏本。在此情况下,企业没有办法对生产进行再投入。
如果自己收购的原粮不够,需要向粮食企业购买,则会造成资金占压问题,和增加支出费用等问题。因为《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交易细则》中规定:“买方必须于合同生效之日起一个月内,将全额货款一次或分批汇入粮食批发市场的国家农业开发银行的账户。市场收到货款后,及时开具《出库通知单》通知中储粮相关分公司安排承储库发货。《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交易细则》还规定:每笔合同的履约时间为自合同生效第十日起,交货期为两个月,实际存储库点出库数量在2000吨以上的,交货时间原则上可延长为两个半月。这样从资金沉淀到小麦出库,快则一周至半月,因种种原因慢起来则长达数月,而原来的面粉企业是随行就市、敞开收购,周期很短,基本上不愿面对资金占压问题。资金占压对于运行本来就存在问题的小型面粉加工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由于粮源的垄断,对于仓储企业来说,完全是一个卖方市场。有部分仓库高于规定的30元/吨收出库费用,30元/吨是法定的,有的粮食企业对小麦出库,还要求面粉企业多付20~45元/吨的费用,并且不开具出库发票,私下收取好处费,否则就不让出库;有的仓库没有地磅,其过磅费也要求面粉企业承担,不然仓库以细则规定为法定依据,寻找多种借口,如没有搬运工等,拖延出库时间。仓库拖延出库时间越长,小麦保管费用就越高。一公斤普通小麦的收储和保管费用是0.13元/年,一吨小麦就是1300元/年。一个10万吨的粮库、数十名工作人员,一年的收入就有1.3亿元。所以,仓储企业自然愿意压库不出货。
解决方案推荐
小型面粉加工企业当前遇到的困难,加工设备简陋、产品结构单一、原粮接收管理不科学、忽略内在品质控制、最低收购价带来的利润微薄资金占压等问题,可以先从管理上着手,从强管理上创造效益找到突破口。比如原粮接收管理、内在品质控制都是可以同过精细管理解决的,有了品质超群的产品,企业的效益也就会慢慢改善,然后才有充裕的资金去改造硬件,达到良性循环,同时精细管理也可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软件:
圣兰面粉厂管理系统(ERP)精简版
硬件:
主流配置机型的PC
推荐理由:
该版本包含了采购管理、仓库管理、代储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系统管理六个部分。使用更简便,适合中小型面粉厂使用。软件将面粉企业所涉及的所有核心业务包含在内,可帮助企业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的漏洞,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可有效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