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新了诸如销售、通信、支付等多个行业后,互联网技术与最保守的医疗领域也酝酿着剧变。便捷挂号、远程医疗等各类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线问诊平台春雨医生便是其中的拓荒者,同时也将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将要诞生的第一只独角兽。
春雨健康成立于 2011 年,主打产品为春雨医生App。春雨医生的核心功能为医患沟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找到执业医师进行远程在线问答。这是一款专业的手机医生问答软件,通过建立疾病数据库和整合医生资源,为用户提供移动的自诊或在线问诊服务,他们希望未来用户可像在淘宝上购物一样得到医疗健康咨询服务。据悉,目前春雨医生平台上用户量已达到 9200 万,平台医生 41 万名,每日解决超过 33 万个问题,流水 1.5 亿。
2016年是互联网医疗、数字医疗和新医疗竞争的元年。兵戎相见,倒戈往来的各种条件都已经成熟了,市场的发育度到了,商业上的会师到了,资源的争抢到了,企业的发展阶段也到了,那么互联网医疗行业独角兽的诞生也是顺理成章。
春雨的强吸金性
春雨医生是移动医疗领域最能够吸金的一家公司。2011年11月,上线仅几个月的春雨医生就获得了蓝驰创投150万美元的投资。2013年2月,春雨医生再获得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8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直到2014年8月19日,春雨以5000万美元的创纪录C轮融资让整个市场都为之震惊。投资方之一的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称,之所以持续投资春雨健康,是断定在中国移动健康领域必然会孕育出市值超越百亿美元的巨型公司,非春雨医生莫属。
按照春雨医生APP目前的日新增量级,并综合考虑相关报道估算,春雨医生用户今年将达到1亿,医生量超50万,这无疑是行业内的顶尖水准。同时,春雨也展开了与医院、药厂、药店的全面合作,实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变现。日前,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表示,2015 年春雨医生的实际收入达到 1.3 亿元人民币,已经符合上市的相关标准,正计划在 A 股上市。过人民币3亿元。无疑,这证明春雨医生的成绩是亮眼的。
移动医疗 App目前的变现渠道主要包括三个:广告、增值服务、在线问诊。春雨在线问诊的付费模式分为在线咨询付费和电话咨询付费两个部分。在线咨询的费用按回复的时间分为6元、12元和25元三档,价格越高,得到答复的时间就会越短。电话咨询则是按分钟收费,价格会更高一些,这种方式被春雨天下的副总裁毕磊称为双向撮合交易,这也是春雨实现吸金的重要途径之一。
数据积累的长尾效应
让春雨最引以为豪的应该是它的医疗智能问答搜索系统,也就是基于春雨平台上数百万个真实的健康问答案例所做的一个智能系统。用户提问之后,系统会智能匹配与症状相关的健康数据,提供包括可能患有的疾病概率、执业医生提供的相关科普文章、应做的检查、参考治疗方案等数据,这在业内技术是最为领先的。
据介绍,春雨所有展示的结果通过智能算法提取医患问答而计算出来的结果,而非普通搜索引擎仅是根据关键词检索出来的网页链接。我们每一个智能结果都是可以查证的,而且都是由专业医生回复的,数据价值非常大。毕磊不无自信地说,这些数据带来的长尾效应也正在逐步显现。毕磊表示,已经有多家可穿戴设备厂商与春雨接触,希望接入春雨的数据,合力研发能广泛应用的便携式硬件设备。
医疗是最能够广泛应用可穿戴设备的领域。毕磊解释,目前可穿戴设备提供的拍照、录音、视频等功效,仍然算是手机等设备功能的延伸,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作用。而如果便携式设备能应用到医疗领域,则会产生巨大价值。在人们会随身携带这些设备的时候,会产生大量数据,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做进一步分析,价值非常大。毕磊假设,如果一个设备能测出病人何时会发病,从而提醒病人按时吃药,那会是可穿戴设备一个巨大的进步。
目前,春雨作为连接医生和用户的管道,拥有大量包括用户与医生的问答在内的相关数据,这些都直接体现了用户的需求,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谈到未来的商业方向,春雨方面表示,以后要做的不是与医生分成,而是与各大药商、药厂合作,或者利用LBS(定位服务)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推荐。
重构医疗生态
2015年开始,春雨医生从上线私人医生到开设线下诊所,从牵手人保到联手叮当快药,提供全天候送药到家服务,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外界不免有疑问,春雨总在变,是逻辑没顺,还是商业模式没想通?
在整个移动医疗朝着垂直细分领域探索时,春雨医生却把摊子越铺越大,几乎涉及了医疗服务的各个领域,甚至春雨还有开医院的计划。这些不断开辟的领域、不断进行的尝试,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对这个问题,张锐的回应是,重构医疗生态。在张锐看来,互联网医疗出现的根本作用,是改变传统的医疗生态。诊前、诊中、诊后这不叫产业链,这是服务链。产业链是什么?药品、医院、医生、患者、保险。任何国家的医疗产业链都是由这五个要素构成的。在张锐看来,正是这五大要素构成了医疗生态,将医患、医院和药企同时纳入一个平台。
一直耕耘于线上轻问诊的春雨医生也根据用户硬性需求在2015年布局了线下诊所,他们通过线上渠道向线下诊所导入更具价值的病人,收费方式上用按人收费取代以往的按次收费。据悉,这些线下诊所的主要任务是消化线上30%的仍需进一步化验、检查、开药的用户,避免用户链条的断裂。为避开医院的牌照难题,春雨医生采取的是挂靠线下医院的轻资产众包模式,医生不需全职入驻,春雨也不会向医院收取分成。
此外,春雨医生也与药店走得越来越近。老百姓网上药店及好药师网上药店也与春雨医生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在春雨医生APP共同拓展了远程问诊+移动购药业务,形成移动健康服务的闭环。作为移动医疗的领头羊,春雨与医药电商的合作是必须的。移动医疗健康行业的生态链,是由浅入深,形成闭环:一个用户首先需要健康管理,得了小毛病要做轻问诊,由春雨这样的公司来承接,重症病人的服务可以使用好大夫这样的应用,接下来就是到医院就诊。在整个过程中,只有医,没有药,这正是春雨的高明之处。
当然,医药电商与移动医疗的普遍问题是用户需求频次低,因此活跃度也比较低。改变需求频次是整个医疗行业的问题,春雨医生CEO张锐说过,春雨有两个做法:第一就是用钱猛砸用户第二个方法是从医疗往健康靠拢,用户对健康的需求度更高,比如他们推出的硬件计步器,次日留存率高达40%,比手游行业的30%还要高。
对于春雨掌上医生而言,医生是渠道资源的核心。时代周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张锐和他的团队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对国内三甲医院逐个公关签订合作协议,另一个是直接与医生个体签约,全职或分时段兼职。
不抱BAT大腿
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循各自优势,纷纷布局落子。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向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百度联合健康感知设备,构建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腾讯把微信平台扩展到了医疗领域,率先在支付中打通医疗报销。不仅如此,腾讯还以7000万美元投资了丁香园,正式布局医疗健康领域。
大大小小的移动医疗公司布满了医院、医生、患者之间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重度垂直的闭环模式受到追捧,而入场的大佬们则在全国范围内为了流量、入口展开厮杀。
面对BAT巨头的竞争,毕磊则笑着表示不会怕,大公司的理念还是为医院和药企服务,我们是最早做移动医疗的,为用户服务,在毕磊看来,春雨避开了传统互联网巨头们擅长的领域,切入了门槛较高的移动医疗,春雨不奢望做成像小米一样市值百亿的公司,只希望能做到十亿美元的规模,却能盘活百亿甚至千亿的产业链。这无疑是一只新型独角兽诞生的强烈信号。
春雨创始人张锐在乌镇的互联网大会上发言说:之前我一直都没把BAT作为一个大腿来抱,但是今天,我可能会抱大腿了,但是我抱的不是BAT,是保险,因为保险才是这个产业链里面真正的和最终的有效的支付方。
同时,张锐在乌镇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坚信春雨的定位。对于春雨来说,从用户需求出发,以互联网的思维来运作一定符合市场规律,移动医疗的价值与盈利能力,2016年就会见分晓。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