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止到去年11月底,全国工商机关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166.71万件,总案值229.11亿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1077件。 这些成绩是在全国工商系统的不懈努力下取得的,是在全国工商机关全力以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我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过程中取得的。当我们回眸2002年,为过去的一年重作一番梳理之时,发现众多的数字背后,其实是一次次具体的行动,是一个个集中的专项整顿。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王众孚对过去一年的市场监管工作作出了如下总结:在认真贯彻落实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工作方针的前提下,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继续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规范和整顿的集贸市场显出了新的生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化的营销方式也正在进入集贸市场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人士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该人士介绍说,这首先反映在集贸市场经营主体进一步规范。从统计数字来看,共清理各类市场经营主体282.75万户,取缔无照经营17.28万户。二是制假售假行为得以遏制。取缔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摊位7.65万个,查封假冒伪劣窝点1.13万个;查处集贸市场违法违章案件25.87万件,案值26.23亿元,其中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185件。三是执法壁垒被清除。一些搞地方保护的市场管理机构被撤销,一些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市场被清查,一批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规定、部门规章被清理废止。四是集贸市场经营环境明显改观。集贸市场内抗拒执法、欺行霸市、盗抢财物、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受到了严厉打击,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环境。五是集贸市场监管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实现集贸市场长效监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六是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的营销方式在集贸市场积极推行,集贸市场营销和管理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12315不仅仅是一条维权热线,还是一条消费者主动参与打击假冒伪劣的举报热线 2002年,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日常监管不断强化,打假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力度不断加强。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人士介绍,围绕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有步骤、分阶段集中开展了农资、汽车配件、家庭装饰材料、食品等打假专项执法行动。同时开展了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对豆制品、肉制品、棉服、电暖器等188种商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查处违法经销单位645家。各地“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在继续推进维权体系建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与企业联手打假机制逐步健全,提高了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的力度和水平。截止到2002年11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3.63万件,案值6.92亿元。 ■肆虐多年的非法传销行为在不断强化的打击下,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非法传销一度甚嚣尘上。而在2002年,随着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活动力度的加大,有效防止了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的回潮和蔓延。对重点传销企业和重点地区进行监管,摧毁了申齐、华良、恒源伟业等公司的传销网络体系,抓获传销头目并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对外商投资转型企业的监管得到了强化;严肃查处违反规定、重操旧业的违法行为,目前10家转型企业已按规定进行了整改。事前防范和事中查处工作大大加强。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出租房屋等重点场所的巡查频率,发现传销培训、聚会等线索和苗头,及时予以清理取缔。 而在加强舆论宣传方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焦点访谈”等形式连续播放打击传销专题节目,曝光典型传销案件,公开揭露传销的欺骗性和严重危害性,提高了广大群众自觉抵制传销的能力。截止到2002年11月底,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共查处传销和变相传销案件1119件,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18件。从查处传销案件和人员数量上看,规模化、公开化的传销活动已被遏制。 ■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入世承诺、积极做好市场准入与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严把市场准入关,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2002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要点之一。首先是集中开展了对印制、化工、易燃易爆品、网吧、互联网等重点行业的专项整顿。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人士介绍,2002年共对全国16万多家印制企业进行整顿,限期整改1.45万家,取缔4482家;对1.7万家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检查,责令限期整改738家,停业整顿、取缔42家;与有关部门整合,检查信息服务、接入服务、联网单位5万多家。清除各类有害信息180多万条,取缔无证无照网吧1.22万户,吊销执照1590户。年检工作力度在此期间不断加大。重点加强了对公司出资行为、需要前置审批企业的审查。截止到2002年11月底,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虚报出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案件1.67万件,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237件。登记工作进一步规范。履行入世承诺,积极做好入世后行业准入与登记管理的衔接工作。重新修订了登记文书表格,使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正式开通中国外资登记网,外资登记管理工作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无照经营取缔工作得以继续,“三无”企业被严肃查处,“五小”企业、违法经营得到了清理与打击。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查处强制交易与不正当竞争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遭到严厉查处,成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2002年取得的重大成效。据介绍,截止到2002年11月底,共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3.53万件,案值28.44亿元。综合分析,成效的取得一是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方面取得新的突破。2002年前三季度,共查处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企业强制交易案件1002件,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案件195件。二是加强了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查处仿冒、误导、不正当有奖销售案件1.10万件;药品购销中的回扣及其他商业贿赂案件2626件;加强了对知名商品、知名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查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5024件。 ■加大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查处虚假广告的力度,成为工商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 商标、广告监管在2002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据介绍,在2002年,商标注册工作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商标审查方式实现了从纸质数据、手工操作为主向电子数据、自动化操作为主的转变。修订了《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商标审查标准统一。截止到2002年11月底,我国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已达165.83万件。同时,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加大了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的力度。截止到2002年11月底,共查处商标违法案件3.46万件。而对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违法医疗、药品、食品广告进行了集中整治,截止到2002年11月底,共查处违法广告案件7.36万件。进一步推广了广告监测工作,加大了公示力度。加强了对损害国家利益、误导消费者行为以及黄色淫秽等广告的监管。与中央文明办等单位共同组织了多次不同主题的公益广告活动,向社会推出一大批主题鲜明、创意新颖、内涵深刻、制作精美的公益广告。 ■不同地区各类专业市场监管的加强,使消费者权益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 有效加强了对重要商品和各类市场的监督管理。在继续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查处倒卖陈化粮不法行为的同时,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开展了成品油、种子、旅游、生猪、鲜肉等市场的专项整治。强化合同监管,重点打击了装饰装修、房屋租赁、居间加工承揽等方面的合同欺诈行为。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已取缔的报废车辆拆解市场死灰复燃。继续以东南沿海地区为重点,开展打击走私贩私的专项斗争,截止到2002年11月底,全系统共查处走私贩私案件5689件,案值10.74亿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