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储'是个有趣的话题。虽语涉'淡'字却绝非淡而无味,相反引多少农资英雄或慷慨高歌或低回悱恻;'储'字更是绝妙,虽现在引而不发,却在将来扭转乾坤。尤其今年,国际市场风起云涌,国内价格风雷激荡,生产者挥戈猛进,销售商回马观望,而最终的消费者——农民用户又大音稀声——'现在还没到俺发话的时候呢!'虽说作为弱势群体,但有国家可依仗,颇有'上帝无言'的力量。
如今,影响淡储的诸般'角色'均已在台前亮过了相,只是春耕用肥旺季的市场大幕还没有拉开。大寒将至,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快到了,春天的锣鼓点还会远吗?一出每年必上演的大戏因此而愈发诱人了。
将淡储进行到底!
2007-2008淡储协议签署不久,国内化肥价格风云突变,氮肥和磷肥价格出现持续猛涨。承储企业从稳赚到充满风险,如果不能尽最大限度降低承储风险,昔日的'皇家公主'终将沦为'烫手山芋',淡储制度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将难以保证。这也就意味着农民用肥将会遇到价格和货源上的两大挑战。中国农业也将面临一场波折。
那么目前承储企业是怎样一种态度呢?
东北地区往年都是作为春季化肥市场启动的风向标,吉林省农资公司董事长邓国臣表示,吉林是用肥大省,但地产只能满足1/3的市场,大多还要靠从省外调货。加之化肥常年生产季节销售的特点,淡储是必需的,流通领域建立的这个蓄水池很必要。否则到了旺季调肥就来不及了。今年吉林淡储总体上是中农25万吨、中化10万吨、省农资公司20万吨。目前在正常组织进货,积极筹措资金按进度完成计划。
河北是农业大省,农资部门担负着保障化肥供应、稳定化肥价格的重任。河北省农资公司总经理陈立军说,我们2007-2008年淡储任务与上年一样,还是10万吨。目前都在按要求入库。今年风险加大,但即使有风险还是得做淡储。这是一种承诺,一种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淡储任务,业务上也需要储备货源。
而中农集团副总裁李宪宾语出果断:'国家投入不到5亿的资金,却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年淡储正常进行,每月国家发改委要检查,国家是有要求的,淡储肯定要做。风险?市场经济风险无处不在,有风险也要搞淡储!'
影响市场的因素悉数登场
目前影响淡储的诸般因素均已清晰明朗。
价格方面,国际国内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的肥价上涨短期内不会改变。作为大品种的尿素,目前在1800元左右。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董事长李学军认为,尿素价格提高还属正常情况,目前的提价应该是一种合理的回归。
价格一路狂奔的二铵几乎遭千夫所指。受全球性资源与粮食紧张的影响,自2007年8月份以来,国际化肥价格上涨,国内化肥加大了出口,因而刺激二铵价格继续飙升,与2007年7月份比较,高浓度磷复合肥价格每吨上涨了1000元左右;二铵更是突破了历史纪录。吉林地区,去年国产64二铵是2400元/吨,现在涨到4000元,上涨了1600元,总体上肥价上涨过高过快。邓国臣说,总体情况是肥料普遍涨了30%左右,涨幅过高过快;商家进货普遍不足,库存降低。从2007年11月末调查看,吉林全省化肥库存只有上年同期的40%,而工业企业库存也少,所以即使按4000出价有时也提不到货。李学军介绍了江苏的情况:今年出口多,我们也遇到无货的情况;流通企业见价高就减少抓货量,企业也小心,不敢开足马力。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各地都存在有价无货、无价也无货的情况。渭南市农资公司张总说,往年要定20车皮货,今年只来了两三车皮,'抓不到货呀!'
出口方面,关税调整的效果还需等待。2008年伊始,国家对化肥出口关税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目的就是想把化肥更多地优先保证国内的供应。但从目前反馈看,这项政策的收效并不让人满意。
陈立军说,2008年新的出口关税出台后,也不能完全抑制出口,因为按这个关税计算,出口仍然有利。现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中国没办法和国际市场隔开。邓国臣说,化肥出口关税上调后,由于出口仍然有利可图,从了解的情况看,营口等口岸还在出口,这也意味着关税调节的作用不大。
李学军分析认为,现在对关税的调节作用下判语还为时尚早。从全球范围看,北半球还没到用肥季节,只是南半球有些需求。所以得再过个把月,才到正季节,到时出口的形势在各方面条件出现后才能看出来,关税的真正作用才好评价。
而宏观调控因素也将全面影响到淡储。从2007年末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