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大蒜主产区的批发价每公斤不到1元,行情最低时只有0.4元,这一轮“过山车”让蒜价疯涨了20多倍。而记者近日对“疯狂大蒜”的调查发现,产地农户并非蒜价大涨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反而可能面临投机行为带来的损失,值得警惕。
蒜价疯涨根源是种植面积锐减
早在今年五六月份甲型流感警报响起时,我省各地蒜价曾因民间传闻“吃大蒜能治‘甲流’”而起涨,秋后涨势更是一发不可收,南京城南农贸市场的零售价达到惊人的“每公斤13元”。不过,卖蒜的摊主却说,其实大蒜实际销量并未增加。
江苏省大蒜协会办公机构设在射阳县,会长丁超同时是全国大蒜委员会秘书长。他认为,今年全国大蒜价格一路猛涨,主要原因不是因治甲型流感引起的“抢购”,而是种植面积变化引发供求关系改变。2005年,大蒜价格涨得厉害,之后全国种植面积一直在扩大,引起价格大跌,去年对蒜农的收购价每公斤只有0.5元,致使全国种植面积从1250万亩猛减到900万亩。
眼看着今年行情特别好,蒜农秋播时纷纷扩种。射阳临海镇同顺村周德勤说,他家去年种了3亩大蒜,纯收入1.5万元。今年他家大蒜种植面积从3亩增加到6亩,全村人家的大蒜“种植面积都翻了番,不再套种棉花”。在射阳,2009年度大蒜播种面积已经从15万亩恢复到了高点的20万亩。
大蒜成为“投资资产”值得警惕
一些大蒜经销公司和经纪人告诉记者一个“秘密”:这次大蒜疯涨的幕后有社会游资在炒作。丰县大蒜经纪人黄金利透露,包括山西煤老板在内的一些外来投资人,在蒜价高的时候(比如每吨7000元)买进,只是移一移冷藏库,他们在等待时机从连云港或青岛上集装箱运销国外。
在邳州,今年大蒜冷库存量为17万吨,迄今只卖了6万吨,很多蒜商按兵不动待涨价。邳州市大蒜购销协会理事席辉介绍了游资炒作的手段:“他们很善于控制价格,利用互联网将自己包装成协会和公司的领头人,带头报出高价或低价误导经销商。”他认为游资在等待12月西方圣诞节的出口行情,“可能会涨到每吨1万元,也就是每公斤10元”。
据介绍,邳州今年经营最成功的当数“天元蒜业”——已经赚了3000万元。席辉目前每个星期往东南亚发2个集装箱的货,即可有2万元的进账。不过,他也承认,“炒蒜”成本太高,他们大量收购入库是在“赌博”。
中国大蒜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而今年因国内大蒜种植面积大减,出口价格随之明显上升。我省今年前8个月,大蒜出口创汇6.1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6.2亿美元水平。
中国蒜价疯涨背后的投机,也引起了国际市场警惕。“任何市场只要流动性过大,都会导致投机。”——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娄刚在本周研究报告中说,“中国大宗商品市场资产投机的最新例证就是大蒜,它超过黄金和股票,成为中国今年表现最抢眼的‘投资资产’。”
专家同时分析,这种“投资资产”肯定不具备保值功能,一旦投资失误,会引起整条产业链的震荡,最后,导致大蒜种植面积和价格的大起大落,导致蒜农利益受损。
创新利益联结方法是当务之急
令人担忧的是,此轮大蒜涨价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商以及拥有冷库或基地的公司。记者调查了解到,大多数“订单大蒜”都是企业在八九月份与农民签订的收购价格和数量协议,实际成交价一般不与来年行情挂钩。因此,今年企业和中间商赚得盆满钵溢,而农户并没享受到秋后蒜价大涨的好处。席辉说,农户几乎全在8月底就卖完大蒜了,当时的收购价格不高于每公斤4元,蒜农并未分享到价格疯涨的实惠。丁超也证实,射阳有办法联系到冷库的老板向蒜农收购的价格每公斤不到3元,“老板赚的比农民多。 ”
省农委有关人士介绍,美国、欧盟的订单农业,为避免利益双方分配不公正,规定了实行风险共担,涨跌行情中的利益受损方有权要求根据最新市场行情重新定价。这样,既让农民分担了一部分经营者潜在的风险,也让农民享受到好行情的实惠。
当务之急,应当是创新利益联结方法,以保护蒜农。
可喜的是,一些大蒜经纪人和农户根据今年的行情,正在“重新定义”订单农业。
射阳碧林大蒜专业合作社社长陈林介绍,今年他的合作社让临海镇兴盛村5组蒜农获纯利400万元。目前,他和村民签订了4000亩的大蒜种植合同,来年大蒜、蒜薹全部出口日本。合同规定,每亩地发放定金100元,大蒜、蒜薹的2010年保护价分别为每公斤2.4元、5.6元。如果实际价格上涨,增加的利润将四成给农民,四成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提留,两成奖给销售大户个人。
(记者 周静文 陆 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