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山东潍坊、日照、临沂等鲁中南农村采访时,惊喜地发现,当地农村正在发生着三种深刻变化。当地农民对记者说:“是小烟叶带来了大变化。”
据了解,2007年,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烟草以建设1000个烟叶生产生态村为载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型组织化形式,反哺“三农”,短短3年来,推动了当地农业大发展、农民腰包鼓、农村旧貌换新颜。
王春胜是山东省潍坊诸城市辛兴镇饮马泉村人,经营着一个面积达240多亩的烟叶农场,年年都有不错的收成,仅去年纯收入就达15万元。像王春胜这样经营着几百亩烟叶农场的农民在当地还有数百位,几十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更多了。
“王春胜们”何以敢于承包这么多土地?怎么承包的?
为提高烟叶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扶持烟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山东烟草2007年在烟叶产区启动了生态村富民工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骨干,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利用4-5年时间,建设1000个烟叶生产生态村,100万亩基本烟田。截至目前,已投资8.2亿元建成400多个生态村,预计总投资将达20亿元。
农业机械化的大量应用也使得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据了解,山东烟草对生态村实行农用机械配套,统一配备土地耕翻、起垄、施肥、覆膜、移栽、植保等机械900余套,实现了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
推动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
农民转身份生活步步高
烟叶实现规模化种植后,经营方式也从原来传统粗放的生产管理模式,向集约化、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转变,农民的身份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部分像王春胜这样租用农民土地经营农场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变成了真正的“老板”,当地称其为农场经理,而出租土地的农民,有的去城里打工,有的直接到烟叶农场打工赚取工资,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人”。
有30多年种烟经验的她还组织了一个70多人的采收、分级专业队,专门为烟叶农场服务。所以王贵彩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专业服务队的“队员”。在诸诚当地像这样的专业服务队有600多支,为烟叶农场和种植大户提供育苗、冬耕、起垄、盖膜、移栽、植保、采收、烘烤、分级加工等服务,把烟农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减工增效、提质增效的目的。
走进鲁中南的烟叶生产生态村,只见一条条宽阔笔直的水泥路、一排排整齐的红瓦房,处处干干净净,村里的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大院配备齐全,在文化大院里,有专门的文教室、图书室,村民们可以在这里听技术员讲课、观看技术光碟、看书读报,增长技能和知识……一个个新农村呈现于眼前。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