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话题
“砒霜门”幕后的“揭黑潜规则”
时间:2009-12-24 09:42:59来源:作者:山峰
 

 

  编者按 食品饮料行业由于准入门槛低,屡次“上演”竞争对手互相“揭黑”、打口水仗的闹剧。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机构繁多,部门利益难以避免,其公布的信息往往令消费者迷茫。

  “砷超标”事件把农夫山泉、统一企业和海口市工商局都逼到了风口浪尖,演变成一场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的“罗生门”。

  在被海口市工商局曝光产品砷超标后,两家饮料企业不约而同地通过一个方式——更权威的检测证明自己的“清白”。除了“喊冤”外,农夫山泉还揭露海口市工商局程序违法,存有黑幕。这场官企之间的纠纷,暴露出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认为,今年以来,从“水源门”到“假捐门”,再到现在的“砷超标”事件,都有一个模式,即某个具备公信力的机构发出声明,随后再有媒体跟进炒作。他感慨:“该幕后策划团体实力强大。”

  农夫山泉还称有“人证”证明海口市工商局事后曾放话“这个事件很严重,与三鹿事件相似,如不和工商搞好关系,就让媒体曝光,企业就会倒闭”。因此,农夫山泉认为有幕后黑手在进行推动。

  近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行业业内人士透露,据他所知,目前部分行业的确存在这种“揭黑潜规则”。首先是某家企业通过一家地方检测机构发布不利于竞争对手的调查、数据等,通过现代传媒业特别是网络的发达,对竞争对手造成冲击。

  “食品饮料以及白酒啤酒行业,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竞争异常激烈,屡次‘上演’竞争对手互相‘揭黑’、打口水仗的闹剧。这种竞争有时候还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的身影,为了保护地方品牌,部分地方相关部门与企业联合,攻击其他企业并不是罕见的事情,而事后,被攻击的企业往往也会联合其所在地方相关部门进行回击。”上述人士表示。

  这名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各个行业竞争中,的确存有不规范的行为,互相“揭短”有时不可避免。

  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位食品饮料经销商,按照他的说法,“搞好关系”是厂商与质监部门间心照不宣的规则,如果不能安抚好相关检测部门,遇上“找茬”的情形在所难免。据他称,食品饮料产品的安全卫生须符合国家标准,但在产品合格与否的检测上存在着“技术手段”可以左右结果。

  这名经销商举例称,假如某类食品或饮料的菌落总数要求在20个标准以下,但某批次产品样本的检测结果是22,检测部门十分了解此指标在30以下均不会对食用者产生明显不良影响,因此对关系好的企业可以“网开一面”,可以在检测报告上写上低于20的检测结果。但如果想对关系不好的企业“找茬”,也可以把检测出来的18写成是22。

  “检测报告毕竟是人为出具的,在没有公证部门监督的情形下,谁又能保证它的权威性?”这位经销商无奈地表示。

  他还透露,之所以检测结果很难监督,一般情况下,送去检测部门检测的样本仅保留两到三天便会丢弃,报告出来以后很难追究当时开包、开瓶的食品或饮料的实际情况。而如果企业事后拿出同一批次的饮料来检测,即便检测证实此次送检样品合格,也很难证实当时送检样品的检测过程是否存在问题。

  “这样一来,纠葛就成了‘扯皮’,我们不愿意出现这样的事情,所以还是平时和对方走近一些,关系熟一些更加安全。”上述经销商告诉记者。

  这位经销商揭示的潜规则,记者无法从监管部门获得求证,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此多的检测部门,如此悬殊的检测结果,到底该相信谁?

  食品行业品牌营销专家、中国食品[6.94 4.83%]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指出,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机构繁多,部门利益难以避免,权威与否较难界定,其公布的信息往往令消费者迷茫。因此,消费者出于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往往宁可信其有。质量检测部门对消费者安全和企业产品利益同时负有责任,应慎用其话语权。

  农夫山泉方面也表示,虽然此次事件中其多次向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产品的费用并不算高,但每年下来各种检验检疫的总体费用还是很可观的。

 

热点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