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访谈
王延星:传播乡土文化 情牵农民春晚
时间:2009-10-29 09:33:5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马帅
   更多新闻请见专题:农民春晚总导演王延星

  2009年3月5日,农博网请来了农民春晚总导演、《乡土》栏目制片人王延星做客农博访谈,以下是访谈文字。

图左为农民春晚总导演、《乡土》栏目制片人王延星

  主持人:王老师除了担任《乡土》栏目制片人外,还是历年来农民春晚的总导演,以及很多大型晚会的总导演,能不能先请您跟网友分享一下您的工作历程?

  王延星:严格的说,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电视人。曾经当了20多年的军人。一直在部队的文化系统工作。当过兵,班长、排长、指导员、教导员、文化干事、副政委、文工团副团长等等。1998年转业到电视台。开始做一个普通编导,不会使用对编机,拍的第一个片子“西部专递”--“甘肃民勤”一个农民致富的事情。2000年开始进入文艺晚会导演,第一台晚会,在湖北蓝田,首届农民艺术节。2001年进入《乡村大世界》栏目担任总导演,开播的第一个节目,是在吉林的雾凇节,,接下来独立执导的晚会“常熟服装博览会开幕式”等等。

  主持人:《乡土》栏目是2007年1月1日开播的,是CCTV7农业频道推出的唯一一档文化栏目,当初设立这个栏目是如何考虑的?

  王延星:1、从频道构架的角度看,设置文化类栏目将使得的农业节目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栏目将体现一个频道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节目体系中没有文化的声音,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2、从频道内容的角度看,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文化向“三农” 的倾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节目体系中没有文化类的栏目,与国家的大环境不相协调。我认为作为国家的农业频道,精神文明建设和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纲要”中提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技艺的传承”“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濒危文化遗产”等要求,本栏目正是填补了这些项目的空白。

  3、从全国传媒市场来看,涉及文化的栏目不少,但缺少把服务指向直接定位于“三农”的文化类栏目,在人人大声疾呼农村缺少文化的今天,农业节目更应当以此为己任,理直气壮、首当其冲、当仁不让地走在历史发展的前面。

  4、站在频道发展的角度看:将有利于频道资源的拓展,栏目在功能定位上就是要承担起未来农业节目后资源开发的重任。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频道,还应该放眼于要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参与国际性文化交流,而《民间文化.艺术》这样的栏目内容定位,正是国际文化交流市场所需要的。

  5、央视七套农业节目现有10个栏目,分别设置了:时讯类《聚焦三农》、经济类《致富经》《每日农经》、科教类《科技苑》、生活类《生活567》、法制类《法制编辑部》、大众文艺类《乡村大世界》、访谈类《乡约》教学类《农广天地》。

  如果农业节目说是一座非常丰富、俊美的大山的话,《乡土》就是一泓湖水。使这座大山更秀美,更有灵性,更有人文情怀, “山无水不秀”嘛。

  主持人:请您向网友介绍一下《乡土》栏目播出时间和播出时长?

  王延星:日播(周一至周五)首播时段:12:37-13:07

  重播:(周二至周六) 时段:23:40-24:10

  栏目时长:30'

  主持人:《乡土》节目分“寻访”和“传人”两个系列,这两个系列是如何来定位的?

  王延星:寻访:用专题片的形态,强调寻访的动作性。发现、追踪、探寻各类乡土文化的起源、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以此为契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包括:地方地理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特产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等等。每期展示一个方面。比如:福建的土楼、山西的民宅、各地的小吃、他们的文化起源,民俗的形成,为什么四川人爱吃辣椒,山西人爱吃面食,云南人要吃米线等等。

《乡土》工作照

  传人:用专题片的形态,强调故事性。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形态,浩如烟海,很多东西面临失传。比如:去年我执导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开幕式晚会的时候,有一个动态民间艺术的形式叫做 “耍锯锅挑”就面临失传, “皮影戏”,江苏高邮的“油纸伞”,“老茶炉”“山西的老腔”。记录这些活态的民间艺术形式,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通过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鼓励和传播那些民间艺术。每期展示一个民间艺人的传奇故事。在记录民间艺人的过程中,要呈现他们的艺术作品,挖掘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同时展现他们的文化价值观。通过这个板块我们将力求宣传艺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唤醒并进一步激发受众对优秀的乡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发扬的热情,从而实现用和谐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的目标。

《乡土》工作照

  《乡土》栏目所呈现的是“乡而不俗,土而不粗”的气质样貌,我们将用诗意生动的画面和平实质朴却带有哲思的语言呈现给观众一道文化大餐。这将是一个既有浓郁的文化气质又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诗意空间的栏目。栏目总体风格是生动、温暖、质朴、深厚、诗意。

  生动叙事、巧置悬念、精密结构、诗意呈现是《寻访》板块的风格定位。理性认知、深度开掘(人物内心及情感世界)、温暖呈现(对人物和他的作品带有情感色彩的勾勒)、诗意升华是《传人》板块的风格定位。

  主持人:在两年的探寻之路上,有哪些是印象比较深刻的?寻访了哪些地方?

  王延星:我们是日播栏目,每年要播出260期节目,现在已经播出了两年多了,也就是说到现在算起来有500多期节目了,每一期一个地方也有500多个地区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登录我们的网站,那里有我们栏目所有的节目视频和介绍。

  主持人:《乡土》节目在弘扬、保护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王延星:作用肯定是有的,但是具体到目前有哪些作用还不好说,因为一个电视栏目除了它的实用功能以外,就是社会教化功能,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证明的,那就是我们栏目在央视304个栏目的综合数据排名。

  07年平均收视率为0.14,08年年平均收视率为0.226,年增幅为61%。栏目综合排名在七套23个栏目中一直位于前十名的行列。基本排名一直保持在4-6名的位置。08年央视满意度调查显示: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下半年CCTV-7栏目知名度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乡土》栏目,提升了2.18个百分点。观众规模也较之07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全台304个栏目中跃入前100名。观众期待度排在了农业节目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较,《乡土》栏目的期待度提升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进步较为明显。

  以上数据表明,喜欢乡土栏目的观众是越来越多,我的办公室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热心观众打来的电话,有人看说明有人重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启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主持人:《乡土》节目开播两年来,观众反馈如何?是否会一直坚持节目的文化传承与探寻?2009年节目将有哪些精彩内容?

  王延星:观众的整体反应是好的,归纳起来大概有四个方面:1、是推荐节目的,2、是询问节目的,3、希望改进的、4、是提出批评的,如说法不准确、有些节目内容你叫空泛、解释,有些当地内容不够或者当地配合不够到位,时间紧等。

  2009年,我们准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选题视野,并且力求出新,09年乡土计划以“乡土文化与生活智慧”为主题,推出茶、药、酒等系列节目。如:茶系列《问叶寻根》、药系列《问药求康》、酒系列《问酒考工》等等。还有一个跟长寿文化有关的系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特别的序列。

  这几类系列节目是我们为实现节目与生活的贴近性而策划的,既有乡土文化内涵又贴近百姓的收视诉求的系列节目,每个系列节目计划都在十集以上。制作上依从整体策划先行,适机灵活拍摄,整合节目资源,达成强势宣传力度,适时分季打包统一播出。

  《乡土》栏目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怀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很显然,要成为一个品牌栏目,还需要继续努力,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努力拼搏,争取把乡土栏目办成一个雅俗共赏,人人喜欢的有文化品位的栏目。

  主持人:您已经连续五年担任农民春晚的总导演,当时第一届农民春晚是基于什么契机出台的?

  王延星:首届全国农民春晚是2005年春节,2004年是中国第一个丰收年,而且当年国家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免除农业税。并同时出台了很多力度很大的惠农政策,使中国农业取得了大丰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国家连续10个一号文件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因此,在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大国,春节这样一个受国民重视的大节日。不能没有农民的晚会。我们知道,从十年前,就开始有了文化部晚会、公安部晚会、文联晚会,就没有农民晚会,我觉得作为一个农业频道的导演心理不平衡。在那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提出农业节目的领导提出要办农民春晚。

农民春晚照片

  主持人:您觉得农民比较喜欢什么样的春节晚会?

  王延星:我个人觉得,操作一台农民春节晚会要遵循以下原则:一笑两极三炫四突显。一笑,春节晚会首先要让人笑起来,这是春节晚会的第一点就是笑。两极,就是我们做导演的选择演员的原则,第一极就是必须是最土的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而且要是农民是主角的。另一极就是必须是大腕,顶极大腕。为什么要选择这两极呢,一极就是代表着国家级晚会的标准,另一极代表农业节目,代表农民特色的。这两点结合起来这是必须的。三炫,就是视觉上的,色彩要非常丰富。舞美、灯光要炫,服装要炫,道具要炫。

  四突显就是导演要在晚会构架方面的原则。第一要突显农业符号,是农业节目,是农民春晚。第二就是要突显春节符号,我们是春节晚会,所以在这个晚会中年味要浓,节目类别要特别丰富。第三突显时代符号,我们现在做的这台春晚不是解放前,不是三十年前,也不是十年前,是21世纪的当今,那么当今的时代符号就是今天的农民是要时尚的,是时尚农民,21世纪的农民。第四要突显爱心符号,因为农民是在整个社会群体当中最需要公益和爱心的群体,是需要有人替农民说话的,要为农民唱赞歌、要为农民说心里话、要替农民解忧。只要按照这个原则应该说就会成为一台农民喜欢的节目、晚会。

  主持人:农民春晚从筹备到开播,有哪些幕后故事跟我们分享一下?2010年农民春晚什么时候开始筹备?

  王延星:每年农民春晚都要经历将近四个月的运行,这其中的故事足足可以写好几本厚厚的书。

  远的不说了,就说说2009年吧,09年的春晚是在农业大学录制的。09年的背景是连续5年农业大丰收,叫“五连增”,而且是在年初冰雪灾害、地震等等大事不断的情况下,用我们串词中的一句话说“在冰天雪地里播种,在地动山摇中收获。”因此,今年的农民春晚是由农业部主办、国家林业局、国家扶贫办、国家气象局协办的晚会。

  一台晚会的设计讲究四梁八柱,我们叫龙头、熊腰、凤尾。因此,晚会的开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开始设计的开场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大灯笼升起来,舞台大门打开,然后金牛升起来,这是一个连贯性的三个动作,取名金牛迎春。其中升灯笼这个动作是晚会最开始、最抢眼、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动作。但是技术难度大。升与不升需要决定。因为是机器,也就是说要用20台卷扬机,保证不出任何故障地把一个18米直径的大灯笼安全升空。而且是在晚会的开场,如果其中一台及其出毛病,使红绸子上不去也下不来的话,就可能导致整个晚会全盘皆输,剧组全体人员3个多月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且不说,给现场全体观众造成的影响可就大了。这样的压力对于这台晚会的最高指挥官意味着什么,大家是可想而知的。

  书记当时说:“延星,说你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没问题。”我说:“我达不到百分之百。”“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实在不行就不升了。”

  这个事儿谁敢保证。但是我们确实又觉得如果灯笼不升将是我们无限的遗憾。临演出前一个小时,书记又把我叫到贵宾室说:“延星,你再看看。把余景新老师也叫来,看能不能升?”。其实,我和书记的心态是一致的,心里也特别的矛盾,我说:“原则上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书记说:“你现在带我到现场去,再升一次….”结果,挺争气的,灯笼很顺利地升了起来,书记站在那儿,看着已经升起来的红灯笼,沉默了有三分钟,然后“啪”一拍桌子说:“升!”转身就走了。这一“啪”,把一个战场指挥官的果断、悲壮、与豪气表现的淋漓尽致。时至今日,这个镜头一直在我脑海里成为了一种定格。我当时觉得书记太冒险,如果失败岂不把乌纱帽都丢了。

  其实,还有一个人和我一样紧张,那就是为这次的晚会设计修改了156稿的总政话剧团的舞美设计师余景新老师,整个舞美设计及施工,倾注了余老师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如果失败,对于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打击。

  因此,我觉得书记的这一“啪”,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他传达给全剧组一个精神,一种信念,必胜的信念,这个灯笼一定要升。而这个时候剧组恰恰需要的是这样一种必胜的信念。

  书记转身走了,这时候观众已经开始进场,我告诉工作人员,把灯笼放下来归位,准备到演出状态。

  就在这时,险情发生了。就在灯笼放下来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卷扬机的红绸子正如我预料的那样被卡住了,当时我的脑子“嗡”的一下,血液一下冲到了头顶,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心脏像被卡在了嗓子眼儿里,我用对讲机拼命的喊,“停……。”“停……。”“停……快停”。我觉得那时我不是在用嗓子喊,而是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在喊,喊声中透出一种几近绝望的惨叫,本来不太紧张的情绪一下子绷到了顶点。后来,虽经紧急处理,灯笼也放下来了,但那颗悬着的心,却再也没有放下来……。直到灯笼安全的升空。

  我知道,还有一颗悬着的心比我更紧张,那就是傅玉祥书记……。

农民春晚照片

  主持人: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您在第一时间里创作了歌曲《生死不离》,请问您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王延星:大地震的时候,我正好在苏州出差,听到地震的消息就连夜赶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就感觉到整个气氛特别的压抑,电视上每天都在不停的播放有关地震的消息,所有的有关娱乐的节目全部停播,我们的节目也进行了调整, 围绕地震、抗震救灾制作节目,当时,所有的人们都有一种无奈和悲伤写在脸上,大家的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给灾区做点什么,当时我觉得灾区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支持,需要一种力量,让灾区的人们知道,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文传的地震。我就开始酝酿写一首这样的歌曲,也就是在地震后的5、6天的时候,我是在电视上看到王平九先生写的这首词,就连夜上网寻找作者,后来知道王平九先生在奥组委,我就让我在奥组委的朋友打听到了他的电话,连夜和他通了电话,并研究修改意见,他告诉我,这首词已经有舒楠先生写了,并决定由成龙先生演唱,我写的这首歌,原准备让刘欢演唱,因为刘欢出国了,来不急了,没办法就自己演唱了。

  后来,我的手机上就接到一个流传很广的短信,叫活着真好,我觉得词写得有点悲观,就自己改了词谱成了曲,挂在了网上。

  主持人:王老师有没有为农民朋友写过歌曲?请您现场给我们农民朋友献唱一首。

  王延星:我是学音乐出身的,以前办晚会因为经费少,请不起人,没办法就自己写,省钱。今年春晚我写了一首《远方的牵挂》,大家可以在网上听到。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采访就先到此结束,谢谢王老师坐客农博访谈。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