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访谈
钱学森:大科学家的科普情怀
时间:2009-11-09 10:04:08来源:网络作者:lshh

  “怎样表达火箭重量合适呢?”

  “不要直接说重多少吨,可以换种说法,说需要多少辆解放牌卡车运输。”

  “火箭长度怎么说呢?”

  “如果直接说数字,人们没有直观概念,但将长度换算成多少层的高楼,人们就会有直观印象。”

  这是1962年,钱学森和学生李颐黎、朱毅麟之间的对话。

  人们都习惯尊称钱学森为“航天之父”,但人们很少知道,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家更有着深厚的科普情怀。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今天举行的“深切缅怀钱学森老院长座谈会”上,该院研究员李颐黎、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提议交毕业论文时附科普文章

  “钱老曾经提议,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提交毕业论文时,应同时递交本专业的科普文章。”朱毅麟回忆,钱学森很重视科普工作。

  1963年,《航空知识》约请钱学森写创刊词,钱老写了一篇很短的科普文章《航空器和航空间》。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厘清了“航空器”“航空间”的界限。

  后因太忙没法亲自撰写科普文章,钱老就鼓励学生给《航空知识》投稿。“有人觉得放卫星很容易,但我们要从科学角度说清楚。”李颐黎说,钱老一直强调,文章要通俗,要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式。后来四名学生以“钱星五”的笔名共同撰写了三篇介绍星际航行知识的科普文章。

  “要写好科普文章,需要很强的功力。”李颐黎回忆,钱老当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试甚至可以开卷,但临时翻书找答案只能获得二三十分,因为题目太多了,必须熟练掌握知识才能取得好成绩。”他还让学生广泛涉猎,上台去给高年级讲星际航行概论。这并不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了讲课,得提前准备大半年,了解火箭发动机、测控与通信、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

  两度就科普文章给学生回信

  然而,钱学森的观点并未获得共识,提议也未得到很好的贯彻。目前科技人员一般不重视、也不愿意写科普文章,对科普事业“关注但不重视”,写科普文章被视为“小儿科”、“不务正业”,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且不能用于职称评定。

  在钱老的支持下,朱毅麟后来成为科技人员中屈指可数的科普作家,撰写了三百多篇有关航天的科普文章。

  1982年3月初,钱老主动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导问起朱毅麟的科普创作情况。朱毅麟闻后寄了两篇文章给钱老审阅。没想到,3月26日就收到了钱老的回信:拜读大作两篇后,感到《空间技术回人家》较好;而《宇航技术进入家庭》不但“趣味”“生活”气息太重,也脱离中国实际,可能若干年后看了要脸红!可见就是一般科普文章,也是不容易写的呀!

  不久后,朱毅麟在科普作家协会开会时,谈及自己亲历的这件事,并表示不足地方需要改进,今后要注意别趣味性太重,要加强科普文章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没想到,接着就收到了钱学森的第二封信。这封写于5月12日的信件写着:“昨见科普创作所汤寿根同志,他说,您对我国科普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并在不久前开的会议上,做了自我批评,这不但使我非常高兴,而且产生了对您这种严肃认真态度的敬意。祝您在新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就。”

  朱毅麟没想到,像钱老这样的大家对科普事业那么认真、重视。他回忆,曾有一名山东惠民棉纺厂工人给钱老写信,请教有关相对论的问题。钱老将信件转给他,“有此人提问,您可愿意写篇科普小品答之?篇头也可用此信。这样,《知识就是力量》一类编辑可能也欢迎。”

  一个“您”字,不光体现了先生的谦虚品质,也体现他对科普事业的尊崇。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