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超级杂交水稻进政府工作报告了!”虽然已是连续六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了,但谈到今年两会,袁隆平院士依然兴奋难抑。
这些日子,袁隆平一边在两会会场参政议政,一边还在想着超级稻。因为,目前正是超级稻的又一个“攻坚阶段”——“农业部规定我们在2015年完成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稻目标,我有信心提前五年完成。现在看来,进展还是顺利的。”他喜滋滋地数着超级稻的“成长规划”:2007年,在三到五亩的小面积上已实现亩产900公斤;今年9月前,争取在一到两个百亩田上实现产量900公斤;2010年,让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稻走向全国;之后,向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进军……在他心里,水稻产量还有“好大的潜力”,值得下大力气深挖。
“中国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上世纪90年代袁隆平向世界发出的宣言。今天,这一宣言正变为现实——“我们的杂交水稻技术走进了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美国……一共20多个国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万公顷。最近,委内瑞拉总统还向我们提出‘石油换技术’,想得到我们的杂交稻技术援助呢。”袁隆平笑得纯朴而自信。他说:“我这辈子还有两个愿望:一是实现三期超级稻亩产目标,二是让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种植面积突破1500万公顷。”说着,袁隆平习惯性地在脑中拨起了“算盘珠”:1500万公顷,每公顷最低增产两吨,五六年内就可以增产3千万吨粮食,让一亿多人吃饱肚子。
几年来,袁隆平向全国政协提交的提案几乎全是关于农业的: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今年,他的关注点仍然不变。“靠惠农政策和一些高产量的品种,现在我们的粮食基本上可以自给,但是并没有剩很多,所以对粮食安全问题不能掉以轻心。要全面奔小康,粮食永远是头等大事”。他语重心长。(记者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