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锁,1956年10月出生。19岁参军,24岁退伍,曾下过矿井,搞过石料,贩过药材。他胆识过人,精明能干,经商13年,有“全镇首富”之称。现任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部书记。
1993,富甲一方的张荣锁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和万贯家产,主动要求回到与世隔绝的贫困家乡当支书。
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张荣锁首先理出了一条思路:“一是回龙村荒山荒坡面积广,可以种植各类果树,发展林果业。二是山上槲树资源丰富,可以栽培香茹等食用菌产品。三是花岗岩资源丰富,可以搞石材开发加工。四是山上真武庙历史悠久,风光雄险奇秀,可以发展旅游业。”
定了蓝图,还要付出汗水去实现。他带领村民打响了“治坡之战”。
回龙村,坡荒石乱,土地贫瘠。张荣锁带领430名劳力,在山上埋锅造饭,砌石垒岸,垦荒造田。200多斤重的石块他扛起来就走,肩膀磨出了血,皮肉和衣服粘在一起,他一声未吭。脚上穿的深帮解放鞋被石块割开6厘米长的口子,脓血渗出了鞋外。暑来寒往,3 年过去了,张荣锁和大家在荆棘密布的乱石间治理了8座荒坡,开辟了1500亩良田,种下了苹果、山楂等各种果树3.5万株。年产水果50多万公斤。仅此一项,每个村民收入净增150元。
1995年秋天,他在全村选出13名头脑灵活的村民到洛阳学习种香菇技术,并聘请专业人员做指导。不到一个月,8万根菇棒绽开了朵朵菇花,村民喜出望外。但是,1996年8月3日,回龙村遭遇了一次罕见的天灾,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把2万多根菇棒冲到了山下水库中。 张荣锁不顾生命危险,划着木筏捞菇棒。他多次从木筏上掉入水中,差点丢了性命。打捞了5个昼夜,才把2.2万根菇棒捞了上来。这年秋天,单香菇收入一项就达79万元。种植规模由原来的8万根发展到15万根,香菇成了村民们致富的好门路。
与此同时,回龙村生产的花岗岩、大理石产品也开始销往全国,外地客商也纷纷来此投资办厂。集体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村民们的口袋也很快鼓了起来,不少人成了万元户,有的“冒尖户”存款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回龙村共有村民960人,住在崖下的村民富了,而住在崖上的5个自然村380户村民照明仍然靠豆油灯,行路仍靠明朝修补的一架挂在悬崖峭壁上的“老爷梯”。看到崖上村民艰难的生活,张荣锁心里很沉重。他发誓要让崖上村民用上电。然而在山区架电线谈何容易?回龙村从崖上到崖下高度为800米,直线距离5公里。要把每根重约500公斤的水泥电线杆抬到海拔1700米的“老爷顶”山峰,其间要攀绝壁、登险峰、翻3道沟、越4架岭。过去,市、镇供电部门曾多次想把电送到山顶上,皆因难度太大,无功而返。
“如今火箭都上了天,我就不相信电线杆上不了山!”这年冬天,张荣锁带着村民打响了“送电战役”。12个人抬一根电线杆,在砾石上一步一步地往前挪。遇到陡坡,一个人空身上去都非常困难,此时,若有一个人松劲,500公斤重的电线杆就会直冲而下,后果不堪设想。张荣锁每次都抬着最重、也最危险的电杆末端,艰难地向前移动着,他对大伙儿说:“你们放心地抬吧,线杆滑下来,要砸先砸我。”线杆抬到绝壁前,无法行进,他们就用粗壮的绳子栓住线杆的一头,几十个人喊着号子,一厘米一厘米往上拖,一双双手都被磨得鲜血淋漓.......。他们在峭壁上苦斗了35天,硬是把78根水泥杆“栽”上了崖顶。
1994年2月5日,崖上人家家用上了电灯。
1997年冬天到2001年1月,张荣锁率领400多名村民住岩洞、睡地穴苦干3年多,劈开了9个山头,在万仞绝壁的腹内修成了一条长8公里的盘山水泥公路,结束了崖上人家世世代代靠“老爷梯”爬上爬下的辛酸生活。为了筹资修路,他拿出多年经营赚下的72万元,又以26万元卖掉了自己的汽车以及他在镇上的住宅和石材厂,全部都无偿奉献。在施工过程中。他又几次差点丢了性命。
如今,世代以“天上人间”“世外高人”自嘲的崖上村民与现代社会接上了轨。回龙村被新乡市首批命名为“小康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