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宇:从身无分文到年产值上亿,从退伍军人到“国家一级建筑师”、“中国家居装饰业十强人物”、亚洲商会CEO和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王国宇,一个从江苏射阳小镇走出的农家子弟,在一无学历、二无背景、三无资金的情况下,凭着执着信念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创造出传奇的财富神话。
业余时间,他爱好收藏。一张便笺,一只旧牛奶瓶,一盏老油灯,甚至一块石头,什么都能成为他眼中的宝贝。
王国宇:我的另类收藏
1.名人信札“捡漏”
最早收藏,王国宇是从小学开始,他跟着表姐收藏糖纸。有一次妈妈参加了别人的婚礼后给他带回了精致的喜糖糖果,不仅好吃也好看,糖纸非常精美。吃完了糖,他便小心地将糖纸抹平,夹在书里,每次翻看收藏册都有如数家珍般的感觉,相当得意。
一直到自己成为老板,收藏之心仍痒痒,没有雅兴藏字画,一开始也没有大钱藏古董,他的收藏可以说是另类又不登大雅之堂,但它们充实了他的业余生活。
王国宇收藏的名人信札,有些是洋洋洒洒的书信,有些是只字片语的泛黄便笺,甚至还有朱光潜、叶圣陶、沈雁冰等一些几十年前开明书店的股东作者们的“股票挂失申请书”,以及钱钟书和汪曾祺等名家信札。
名人的信札比他们的散文小说更率真,他只收藏自己喜欢的名人信札,信札比起字画,比较容易鉴定真伪。因为有邮戳邮票为证,难以伪造。
他的这一收藏情结要追溯到高中时代。那个时候流行交笔友,他爱好阅读,因为仰慕名人作家们,开始给他们写信,最早是给杨绛写信,她回信了,给他很大的鼓励。然后他就给施蛰存写信。他的诚恳和天真居然让施老先生十分感动,还特意邀请他去他家里玩。
后来,他又陆续给一些自己十分喜爱的作家写信,几乎都收到了回信。若干年后,搬了几次家,有一天在整理文件的时候发现高中时代的这些名家回信都找不到了,收藏名人信札的念头就在那一刻萌生。
信札里会留有大师的风格情怀乃至真性情。而现在的人都习惯写E-mail,就连作家也很少写书信了。他觉得在网络时代,亲笔书信显得格外珍贵。
他收藏的渠道基本上有两条:网上、拍卖会。很多名人书信其实都是一些有远见的书商从废品回收站里淘出来的。
所谓的“捡漏”是指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进实际价值相当高的物品。这样的好事情当然不会经常发生,他做了5年的名人书信收藏,只遇上过一次。有一次去参加一场拍卖会,大家都盯着最后压轴的施蛰存收藏书画专场,而忽略了王蘧常的7封1970年代毛笔信的拍卖,他就很幸运地以1万5的低价买进了。
2.要玩就玩铁
铁是火与热千锤百炼的产物,只有经历过极高温度的锻造,才能凝聚能量:刚强、坚韧、火热,给人依靠和信心,充满不败的热情。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也象铁一般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和锤炼。当成功人士不再把赚钱当作生活目标的时候,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迅速改变。以前没有来得及追求的东西,他会重拾记忆,追求收藏品中有自己的思想、色彩、素养以及岁月,这些都是从旧东西上体现出来的,因为许多人特别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遗憾,把许多东西给失落了,所以王国宇爱上了收藏“铁家伙”。
他家的储藏室里、货架、天花板和墙上到处都是铁家伙的身影:纽约街头的流浪艺人、绿皮棚老爷车、威力士吉普车、弓箭武士……花草树木、动物、人物等等,应有尽有,惟妙惟肖,风情万种。这边墙上挂着一只牛头,那边墙角趴着一只蚂蚱,钢索上荡着一对嬉戏顽童,每一件都出乎意料却又让人会心一笑,仿佛回到童年,熟悉温暖的感觉让人再也舍不得离开半步。事实上,很多“铁哥们”的拥趸者看中的就是它们散发出的浓浓怀旧味道。
刘翔奋力摆臂抬腿跨栏,冲向终点——让人想不到的是,展现刘翔雄风的竟是一个窖井盖、两个火车轮,再加上一个旋转阀门;常人眼中几个废旧的齿轮,却演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2008吉祥中国龙”;同样令人叫绝的创意还有“玩耍”:两个小猴儿练跳马,稚态可掬,但那脸、那手臂、那腿、那身子,竟是一块块铁皮及报废的机械零件重新切割后组合而成,妙趣横生。
有一辆吉普,上面写着“美国军方”的英文字样,有两个巴掌大小、螺帽组成的车灯与真品几乎一模一样,铁皮座椅敲打出皮革的质感,挡风玻璃的随意弯度更显得自然和谐,四个轮子还会转。从上至下的任何一个部件用的都是铁制品,比较简单的工艺制作,没有繁琐的装饰和色彩加工,受到许多人的钟爱。这种250千克的四轮驱动越野车是由威利斯公司设计制造的,美国大兵都引以为荣。《兄弟连》在美国播映的时候,这款产品在美国卖疯了。
3.老油灯的怀旧
前年清明随母亲去乡下扫墓时,王国宇在小时候住的老屋翻找物什时,看见了墙角一盏已被灰尘掩埋了多年的老油灯。他轻轻地端起它,吹了吹上面的尘土,尽管已是尘封多年且褪了色,但它还是又露出了那原有的淡红红的色泽......
母亲说:记忆中的这盏老油灯是外公自制的。灯座是块雕过的六角木,中间嵌着一根一尺多高、三厘米粗的细柱。柱的顶端“灯盘”用的是药房里称中药的“等子秤”的秤盘,把它和小圆柱用钉子钉在一起。被他们叫做“油壶壶”,是用薄铁皮,由“裹锡匠”打成的,小口大肚,像现在的茶壶。油壶前面是一根极细的通油肚肚的管,管细省煤油,屋里也不会被薰得太黑,但灯不亮。油肚后焊有一个仅能容纳半个食指头的小圆把。灯芯是用绵线或多股废线搓成一股穿进管里。
母亲说:记忆中的老油灯总是和不分昼夜辛勤劳作的外婆的身影连在一起的。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等到月儿挂起,拖着满身疲惫时回家时,老油灯又点起。借着油灯的光亮喝着简单的稀饭就咸菜。洗涮后,外婆在昏暗的老油灯下,为她和弟弟等人缝制衣物。母亲手拿剪刀和小镊子,隔一会儿就剪一下“灯花”,往外拽一拽灯捻子,灯就闪亮一下。
王国宇收藏的一盏“阿拉丁”牌灯生产于十九世纪的美国,在制造技术与水平上都达到了当时的巅峰,它有着高高的玻璃罩、防刺眼的外罩设计,还有先进的进风系统。油灯细部的雕花、可以调节光亮度的灵活的手轮,在今天看来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既可以放在桌子上,也可以吊起来在客厅用,其亮度和今天80瓦的电灯泡不相上下。
这盏灯来之不易。灯主是一位80岁的老华侨,早年在美国谋生,前几年才回到上海,他说明来意后,老人很犹豫,他说,这是当年伯父从美国带回来的,有缅怀亲人的意义,不舍得卖。他越是买不到,心里越想着这盏灯,回到家,那盏灯在脑海里一次次浮现,好像真的变成了《一千零一夜》里那盏“阿拉丁神灯”。最后,他“三顾茅庐”,和老人成了忘年交,老先生终于答应转让,这是他花费最多心思得到的一盏灯。
他经常要去城隍庙、东台路古玩市场一条街淘宝,几年之后,他捧回了那些金属、石材、陶瓷、玻璃等材料制成的用途各异的灯。常逛东台路,他结识了不少卖旧货的谈得来的朋友,他们也会聚餐聊天。如果有了俏货,他们都愿意给他留着。他如果买多了,拿不动,暂存在摊上也没问题。他收藏品里有了陶瓷豆形灯、青铜灯、青瓷灯、铁灯、19世纪传入他国的煤油灯,以及后来的美孚灯、汽灯、马灯等灯具。
油灯虽小,颇具灵性。每个小小的油灯都藏着一个故事:或温馨,或婉约,或苍凉,或悲壮,只不过白驹过隙,光阴倏忽,后人已无法详知罢了。友人来时,他邀他们一起在拙朴儒雅的情调里,品味油灯文化,体验古人灯下情趣。
4.美石盛宴
十多年前王国宇刚来上海工作的时候,就爱上了石头。一开始,他只是在上海的花鸟市场淘石头,在收集多年之后,他得知很多石头都是从内蒙古、新疆贩来的。当地的牧民在放牧时会把各种奇怪的石头带回帐篷,有人就会上门收购,这也成了他们放牧之余的生财之道,甚至有牧民已经专职做起贩卖石头的买卖来。
于是,他亲自到内蒙古买石头。旅途十分艰辛,他先到了内蒙的一个县,在当地雇了一辆越野车,开始向腾格里沙漠进发。路上,越野车颠簸得厉害,像要把胃颠出来一样。驱车200多公里才看到牧民的帐篷,按照当地的收费,越野车0.8元/公里,来回路费就花了400多元。
牧民一般把石头堆放在帐篷旁边,方圆几里没有人烟,也不怕被偷走,通常大石头他们会出个高价,而顺手捡回来的小石头就会卖得很便宜。
一天,在地摊集市上,他看到一块很像红薯的石头被摊主放在地上,他假装不小心,走过去一脚把那块石头踢开了,摊主急了:“你干吗踢他的石头?他那是卖的。”“他还以为是谁扔这里的,嫌挡路。”然后,他“不经意”地询问,摊主开价50元。经过20多分钟的讨价还价,最后以5元成交。不过还搭买了一些绿色片状的玛瑙石,这些绿石头最后成了菜里的“葱花”,还拼成出了一盘“龙井茶”。
后来,他平均每两个月要去一次内蒙古和新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时间长了,他对石头菜越来越有研究:内蒙古产的石头颜色艳丽,自然风化度高;新疆的石头整体颜色发白,彩玉多;收集奇石不能心急,要等得起,像那盘风化玛瑙石拼成的果脯,每次都是只找到一块,后来逐渐增加的。
10年前他去当时位于江阴路的花鸟市场闲逛,购买了一块黑色的由三个贝壳组成的化石,此后,他陆续买了许多小贝壳、小螺蛳等等的化石。直到5年前的一天,他突发奇想:既然有像贝壳的石头,会不会也有和其他食物相似的石头呢?从此,他开始了 “烹饪”之路。 这个过程如同买菜,凡是看到有点像食物的石头,不管价多高,他都照单全收,然后回家研究“菜色”,琢磨如何组合搭配。
为了“石头宴”,他吃了不少苦头。为了找一块五香牛肉,去了内蒙古阿拉山附近的一个牧民家里,路上突遇沙暴,在能见度不到5米的沙漠里,吉普车连续开了7个小时,才找到了那家牧民。
随着美石储藏量的增加,他精心“烹饪”了一桌“美石盛宴”,共有琳琅满目的152盘,包括冷盆、热炒、汤、点心等各种菜色。这其中有中国的石文化,也有中国的食文化。
当客人走进他家家门时,餐桌上的蛋糕、柿饼、几盘精致小炒和一碗米饭,无不让客人垂涎三尺。但是,他笑着邀他们进餐时,坏事情发生了,客人很可能为贪吃付出牙齿的代价——因为这一桌子的“美味”,乃是用各种石头拼出来的石头菜。
每个看到“石头宴”的人都惊奇万分,在众人啧啧的赞叹中,他觉得很满足。
吃饭前,客人可以坐到沙发前,嗑几颗“瓜子”、吃几片“果脯”或者剥几粒“花生”,这些天然风化的石头竟然如此逼真得让人有吃的欲望。
正餐开始了,“片皮鸭”由大块黑褐色的石头和一段酷似鸭头、鸭颈的石头组成;“红烧鱼”,是一块形似鱼的石头,粘上一颗中间带个黑点的水晶石做鱼眼睛,再铺上褐色、绿色的小石子,就成了汤汁和葱花;“大萝卜”由两块灰白色萝卜状的石头和数片绿“叶子”组成——朋友曾建议买绢花装饰,他拒绝了,坚持“石头宴”必须完全采用天然的石头,不经加工、着色;“酱牛肉”是陈兴红最得意的,一块完整的大石头上,多年风化的纹路浑然就是牛肉的纹理……
除了“正餐”还有“甜品”。一碗“木耳莲子羹”,清水中沉着片片“木耳”,边上点缀着“莲子”、“绿豆”。这些都是矿石和风砾石。
来源:千龙网企业南方新闻中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