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访谈
李述初--拯救“国宝”的猪司令
时间:2010-01-05 09:51:05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作者:尚香
日前,国家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在京举办了“首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论坛”,长沙市沙龙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述初因多年来倾力拯救“国宝”土花猪,使其解除濒危警报而作为特邀代表大谈了创业感言。一个乡村汉子因何敢于扛起拯救物种的大旗,是怎样强烈的湘商的使命感使他从不言悔,记者就此专访了这位近日在业界名声大噪的“猪司令”。  2002年的流沙河滩头,刚刚从开设沙场和餐馆经营中揽得两桶金的李述初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将餐饮事业挺进长沙,在繁华的都市口打造自己的饮食帝国,从熟悉的领域里迅速敛金还是退守宁乡农场为早已淡出市场濒临灭绝的土花猪做保种工作,在一条晦明莫测的路上重新攀索?  原产于宁乡县的土花猪与金华猪、太湖猪、荣昌猪并称中国四大名猪,但因其饲养成本较高、出栏周期过长,83年之后,政府大力普及饲养洋猪,曾经年饲养量过80万头的土花猪渐渐面临绝种之灾。  土花猪能否融入新的市场需求?倾尽家财是否就可以保住它的种族绵延?这万丈深潭到底能闯多远?能不能撑住并撑起宁乡昔日的品牌?显然,当时的李述初是一点底也没有的。  但,只因一个理由,他给了自己义无反顾、百折不回的底气:“土花猪是宁乡养出的国际品牌,可是现在就要灭绝了。我是宁乡的儿子,我能做什么?我只能尽最大的努力保住土花猪的种,保住这个国宝!”  国际名猪的尴尬生存  土花猪的饲养最早可上溯到宋朝。到了明朝,正德皇帝在一次南巡途中尝到土花猪肉后将其钦点为贡品,并用“狮子头,铜锣肚,乌云盖雪,银项圈”四句来赞誉土花猪独特的外形。  上世纪60年代土花猪曾作为中南地区代表猪种被列入大中专教材;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家畜繁育》杂志刊登流沙河土花猪照片并做了详细介绍;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朝鲜、苏联、荷兰等国的畜牧专家先后对土花猪进行过考察。1981年土花猪被国家标准总局正式确定为国家级优良地方畜种,是我国乃至世界宝贵的家畜基因库。  但这样的国际名猪却遭逢了生存危机。  “一只正宗的宁乡土花猪从断奶到出栏,必须沿用传统的绿色饲养方法,主要饲料是青菜、玉米、米糠、麦麸、红薯等,所以它的出栏周期比较长。洋猪出栏期是4个月,能长200斤;土花猪却要8个月,还只有150斤。”李述初告诉记者,尽管土花猪肉质细嫩,富含氨基酸、风味氨基酸、油酸、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性和风味性成分,但在当年,由于必须原生态饲养、出栏周期又长,市场性价比得不到体现,流沙河土花猪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饲养量急速下降,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到了2002年,流沙河土花猪仅存种公猪7头,一个优良蓄种濒临灭绝的境地,中央电视台、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等媒体相继发出了“拯救流沙河土花猪”的呼吁。  35岁的李述初手握着几年来挖沙河、开酒店赚来的50万元热血沸腾,50万,是这个农村汉子的全部身家,是他滚金球的所有资本。但“拯救流沙河土花猪”,你怎能要求一般的养殖户有这种能力和耐力?在这场召唤里,又舍我其谁呢?  那年的他怎能想到,当时臣服于良心的一次抉择会让他成为拯救“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土花猪的“明星司令”,成了全国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执掌的长沙市沙龙畜牧有限公司荣选国家级中央储备肉活蓄储备基地。  “猪司令”的保种征途  2002年李述初投建了流沙河土花猪保种场,并于次年成立了长沙市沙龙畜牧有限公司。  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  “当时村里已经很难看到纯种土花猪了,我们最后在一个山村里买到仅存的7头种公猪,50头母种猪,这还多亏了那里交通闭塞平时猪运不下来才保住的。”用板车推下来的几十只猪,伴随李述初走上了流沙河土花猪保种、繁殖、开发的征途。  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土花猪肥膘多,去了毛的的皮肉上带黑色小点,经常会遭到买主的质疑,他们说,20年都没见过土花猪了,怎么可能还有啊,这根本就是母猪肉嘛,你们都是在骗人的。”李述初心里一阵心酸,就在这样的质疑声中,他艰难地踏响他的养猪步程,想着终有一天要让大家都再吃上土花猪肉。  2003年,非典全面侵袭,土花猪的供销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持续运营,李述初不断向银行贷款、向朋友举债。这样一直到了2005年,他先后投进去的四百多万,最后含地价剩下的也就十来万了。  2005年的除夕对他来说是最难熬的。公司里仅有的6个工人一齐找上李述初讨要半年来的工资。尽管最后他们不忍为难这个狼狈而善良的老板,却认定养土花猪是个没前途的事情,劝老板也早点改行,他们则都去了别的地方打工。李述初却坚持和他弟弟两人来“伺候”这1500头猪。那个冬天,他一下从120斤瘦得只剩102斤。“没有足够的食物喂猪,我只好自嘲说,‘人在外面减肥,土花猪也在圈里减肥’;怕繁殖太快没钱养活,发情期我们也不敢给猪去配种,我说,‘猪也要计划生育呢’。”  这个原本赚得盆满钵满的宁乡汉子忽然间赤贫如洗。于是,一种说法在他的乡村不胫而走。“李述初要讨米罗!”“李述初疯了,富翁变成穷光蛋罗!”  听到这些,他母亲的头发一下全白了。李述初问自己,这样错了么?保种肯定没错的,这是一个宁乡人的责任,是自己的责任!“既然是对的,再难过也要过。”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