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最近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过程,加重了关于转基因粮食安全问题的不安。
这一过程十分隐秘:一家国外通讯社最早发现这个消息时,它被摆放在一家“几乎很少更新”的专业网站上,混杂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
该安全证书由全称为“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部门颁发。获得证书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证书自2009年8月17日起,有效期为5年。据此,这两个水稻品系将可以在湖北省境内成规模种植。
对于安全证书的颁发过程,农业部只提供了一份简短的书面回复。根据这份回复,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结果”作出的决定。
这份回复,使普通人开始关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这个听上去十分专业的机构。
有很多证据都表明这个委员会的重要性。资料显示,它的设立,根据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组成人员则是“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每届任期3年。前一次换届,新华社曾专门就此发布消息。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个拥有数十名成员的庞大机构,平常人根本难以触及。尽管许多人努力地寻找它的成员身份,网上也充满各种询问和打探,但都没有结果。连这个机构最早成立的时间,外界都很难查到。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认为,作为转基因作物生产安全证书发放前的最终环节,该委员会的作用不容小视,而这个证书则是“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如果有谁能担保转基因食品不会出现问题,那么“我们请求公布这些专家的名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