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农学家、已故中国小麦之父金善宝曾说:"我国搞小麦远缘杂交有成就的只剩三人,一个是中国农科院的鲍文奎,一个是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所的李振声,再一个就是山西的孙善澄。"
对普通人来说,一粒麦种,日后就是一捧粮食,是生存的希望;但在孙善澄眼里,一粒种子包含着无数生命的信息和秘密,为了让麦子更强壮,打出更多的粮食,他独辟蹊径,用中间偃麦草和小麦杂交,将草的优良性能导入小麦中;为了让更多的麦田不再因被称为小麦癌症的黄矮病侵害而大面积减产,他先后育成优良的小偃麦新品种20余个、至今仍被国内外广泛引用研究的级别优异的种质资源5个,是我国小麦与中间偃麦草远缘杂交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并成为山西省首位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这一奖项一直被业界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
百折不挠,首次破解麦草远缘杂交育种的世界难题
孙善澄出生于风景秀丽的苏州,童年记忆中,每逢灾年,苏州城大街小巷充斥着从外地逃荒而来的人,这让少年的孙善澄立志从事育种事业,要研究出超高产、超抗性的小麦,让所有的人不再为温饱受煎熬。1950年,孙善澄从江苏农学院毕业,服从国家需要,到了东北农学院翻译前苏联农业高校教材。
"当时为什么会对小麦与野草杂交感兴趣呢?这可是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植物呢?"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完全出自直觉。
"因为经过长期人工和自然杂交选择,小麦本身许多可供选择的优良抗病抗逆基因越来越贫乏,单产低,容易遭受病害。在接触大量国外农学着作之后,我觉得如果能将与小麦近缘植物所含的许多抗病抗逆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中,就能培育出高产、稳产、抗病、抗逆的小麦新品种。"孙老开始慢慢回忆那段青春岁月。
也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8年后,他如愿调入黑龙江省农科院专门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有没有想过搞远缘杂交的可能性有多大?用多长时间?"
"一开始我就觉得我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把握就不一定有了,搞多长时间更没想过,因为育种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工作,出一个品种至少要搞10年左右,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10年、20年。"
当时许多中外农学家的观点是,因为两极分化,小麦与草杂交的结果,要么得到草,要么得到小麦,这种草与麦的杂交种"没有实际意义"。但25岁的孙善澄没有拘泥于"主流"观点,而是选择黑龙江当地生长的8种鹅观草与数十个小麦品种进行杂交,作为他从事小麦与小麦近缘野草进行杂交这一艰辛历程的起点。
每年的5月至7月,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必须起早贪黑,利用光照和温度调节等手段促使小麦与草花期相遇,然后再仔细观察,精心授粉……试验田种得比养花还精细,但3年的时间先后杂交了上万朵花,却连一粒杂交种子都没有得到,这让原本就不被看好的他遭到了更多的批评。
面对失败,孙善澄难以接受,却没有放弃:"我想的更多的是不能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也不能对不起关心和支持我的领导,然后就写信向前苏联的科学家齐津院士求助,没想到院士很快就回信鼓励我,并寄来了国内没有的珍贵的中间偃麦草种子。"
正当孙善澄重鼓信心,准备再向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杂交育种发起冲锋时,一些冷言冷语也开始在他耳边出现。
"那时候压力确实大,我经常一个人去看自己种植的中间偃麦草,看那油绿的叶子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根系,我想,不但要将偃麦草的这些优良基因转移给小麦,培育出高产高抗的新品种,自己也要学习偃麦草的优良习性,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恶劣,也要顽强地生存,为大自然增添绿色。"孙善澄说。
于是,顶着对科学信念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孙善澄依然在麦田里执着地寻找着,冬去春来,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与挫折之后,他终于破解了麦草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杂种的不育性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三大世界性难题,并于1957年在我国首次得到了一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杂交种子。尽管这种子又小又瘪,但它所蕴含的信息,验证着科研方向没有错。孙善澄像父母侍候早产儿一样,精心地呵护这来之不易的珍贵的种子,并以它为母本,育成我国第一批小麦远缘杂交新品种,开始大规模推广。当时的孙善澄没有想到,这次成功还会将他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科研领域,使他能沿着这个方向培育出一系列远缘杂交新品种,从而走向他科研事业的巅峰。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