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捧2012年度三农人物奖金色奖杯的时候,莫言由衷的感慨:我认为这个奖比较符合我的身份,因为我一直说,包括我在瑞典也说,我实际上是一个会讲故事、会写书的农民,尽管我现在生活在北京,但是我的根还在我的老家,在农村,而且从情感上,我觉得还是对农村比对城市更亲近一点。
了解莫言的人都知道,莫言曾在农村工作过,虽然后来他在部队长期工作,但每年都花大量的时间在农村写书,这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深的农村烙印,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等等,都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最艺术化的加工。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也是民间艺术,代表了农村的状态,也是一种审美,这也在我的作品中有非常直接的体现,我的艺术风格也是跟那块密切相关的,莫言如此坦言。
对农村的热爱使得莫言对现下农村的精神状态充满了期许,对新时代的农村青年也充满着更多的期待:我写的文学作品尽管都是跟农村密切相关,但主要还是在研究人、在写人,我想我的重点还是关注了当下农民精神状态的变化,尤其农村新的这种年轻人的变化,我希望在当下的农村生活当中能发现新人,发现跟我们这代农民精神状态大不一样的新的农民。
颁奖典礼上,谈到当前农民纷纷离开故土进城务工的现状时,莫言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希望当下的农村青年,第一就是我们尽管可以到城里去工作,但是我们的根本不能忘,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乡土、也不要忘记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尽管在城里工作,但是我们也是在间接的为建设我们新的农村而做贡献。可见,虽然已身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莫言对农村的情感区依然不减,农村是他心中永远的根。
受邀参加本次颁奖典礼并表演助阵的空政青年歌唱演员严当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莫言老师获得如此高的成就,已是中国文化的旗帜标杆,却不忘自己的根,这是值得每个人钦佩和学习的。
由此可见,莫言的伟大不仅表现在其受到全世界认可的文学作品上,更表现在他的文学总品种浓郁的中国农村情感,表现在他始终如一对农村的热爱和关怀,对当下新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精神文化状态的关注与思考,他的精神代表了三农这个伟大群体的力量。
据了解,本届三农人物评选活动共产生了年度三农人物奖、奉献奖、公益奖、创新奖等13座三农人物奖杯,进一步推动了三农人物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广泛影响力。
评论 |
|